词条 | 归潜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归潜志金代史料笔记。十四卷。金刘祁撰。刘祁(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八岁起,随祖、父游宦于南京(今河南开封),得从士大夫及诸名流问学。及长,为太学生,举进士不第,益刻苦读书,文名日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春蒙古军陷南京后,流落齐、燕间,历尽磨难,辗转返乡,筑“归潜堂”以居,求避战乱。蒙古窝阔台汗十年(1238)诏试儒士,中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后被征南行台粘合南合聘为幕僚。著有《神川遁士集》、《处言》等。此书系其归乡期间回忆往昔交游及所见所闻之事,随得随书而成。前六卷除首记金海陵王、宣孝太子、章宗等数条外,余悉为当时士大夫及文人小传。卷七至卷十杂记时政得失及各种佚闻。卷十一、卷十二记蒙古军围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崔立降蒙古事,附《辨亡》一篇及其他议论。卷十三为杂感与读书心得,附录麻革《游龙山记》及作者诗文多篇。卷十四为《归潜堂记》和元好问等投赠诗作,以及作者亡故后王恽等所作挽辞等。 归潜志元刘祁撰。刘祁 (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人。早年随祖父和父亲游宦于南京(今开封),结识了不少达官和名流。他考过进士,但未及第。元灭金时,他历尽艰辛,辗转回乡,开始撰写是书。全书共14卷,其1至6卷,为金未诸人小传; 7至10卷,杂记各种遗闻旧事;第11卷题为《录大梁事》,记哀宗亡国始末; 第12卷一篇为《录崔立碑事》,记崔立叛乱时,逼迫作者为其立碑之事; 另一篇为 《辨亡》,叙金前期所以平治,末期所以乱亡; 第13卷为各种杂说; 第14卷为诗文等。是书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由于书中所记都是作者熟悉和亲身经历的见闻,因此其价值多为后人所重视,并为其它许多史书的撰写提供了依据。书中记载了许多金代宫廷史事,如对金海陵读书时有文才,章宗天资聪敏、所作宫中绝句的介绍,对宣宗喜刑法、政尚盛严,其后妃皆出微贱的叙述,对未帝姨母、宣宗皇后之姊生活奢侈、权势薰天的描写等,都为了解、认识金代宫庭的具体情况提供了可资参酌的史料。《四库全书》将是书收在《子部·小说家类》,又逐条列举其可证《大金国志》、《元史》等书之误和补正史所缺之处。但是书14卷本流传不多,所见抄本多为8卷。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鲍廷博将所得14卷本与他本互校后收入《知不足斋丛书》。1983年,中华书局以此本为底本,参校何煌校明抄本,黄丕烈、施国祁校本和武英殿聚珍本等,将是书排印出版。书中保留了鲍氏的案语、注释、附录等,还将有关序跋等附于书后,是此书为现今最完备的本子。 归潜志十四卷。元刘祁(1203—1250)撰。刘祁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为太学生时,甚有文名。但屡试不第,金亡后,复出就试得中,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后征南行省辟置幕府。他工于诗文,有《神川遁士》集,失传。刘祁值金末丧乱回乡隐居,以“归潜”题其书室,因用为书名。全书一卷至六卷为金代人物传记,其中以文学名人居多;七卷杂记宣宗南渡后政教风俗之弊;八卷、九卷杂记文章词赋;十卷杂记时事;十一卷录大梁被围事;十二卷录雀立碑事及辨亡杂议论;十三卷皆泛论事理而附以杂文及诗;十四卷为《归潜堂记》及同时人所作铭诗。作者广交名士,熟悉掌故,所记载的大都是他熟悉和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不涉虚妄怪异,较为可信。编次也极有条理,后来修《金史》时,多取材于此书。是研究金代历史、文学重要的参考资料。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83年中华书局崔文印点校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