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当仁不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当仁不让Dangrenburang孔子所提出的一个道德原则。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宋朱熹注:“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之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当,遇到、面临;让,退让,谦让;师,师长。意思是遇到需行仁义之事,即使师长在旁,也不退让,积极主动去作。求道当尊师,而行道则无让师之义。行仁是仗义之事,不为争利,不为夺名,行仁时不必谦让,应勇往直前。这不是不尊敬师长,而是见义勇为。这一思想最初是用于处理师生关系,后泛指人们应当见义勇为,该做的事,便应立即去做,不推诿于别人。这一思想比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早一个多世纪,对铸造中华民族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德起过积极作用。 当仁不让中国古代道德命题。原指坚持仁的道德立场,即使对自己的师长也不有所让步。后引申为主动承担义务,不推诿避让。与“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近。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宋朱熹注:“当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当仁不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强烈的正义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