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观点说明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问题的唯物主义学说。17—18世纪欧洲机械唯物主义为其典型的形式。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但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及人的认识。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有三个主要缺点: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纯力学观点说明一切,甚至把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3.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去看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抽象化。在认识问题上,不懂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不懂得辩证法,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过程的第二种基本历史形态。以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和人类认识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以及认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来解释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十七到十八世纪欧洲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其典型形式,它在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以及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条件下产生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阶级地位、社会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它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 机械性,即把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比较充分的机械运动原理搬到哲学上来,用力学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看成是一架机器; (2) 形而上学性,即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考察自然界,不懂得自然界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并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即使认为事物有运动变化,但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其外部作用,(3) 唯心史观,即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