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国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国志

文集(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六十五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官观阁令史,著作郎。是书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表、志。尊魏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志参考鱼豢《魏略》,王沉《魏书》,韦曜《吴书》等书编纂而成。蜀无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惟史料不丰,失之简略(如于屯田及王弼、马钧或略记或不记),且时有曲笔回护之文,不及《史记》之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独立,后世合为一书。南朝裴松之为之作注,引书一百五十九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开一代注释体例,极便于后学。此书为小说《三国演义》之历史依据,可作比较研究。论著有清人赵一清《注补》,梁章巨《旁证》,近人卢弼《集解》;选本有缪钺《三国志选注》。通行本为百衲本,武英殿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173 三国志

断代史史书。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有纪、传,无志、表,记载三国时史事。晋代陈寿著。史料来源于作者亲身见闻、档案、与韦昭《吴书》、王沈《魏书》等当代人史籍。文笔简洁、记事翔实,但失于简略。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采群书140多种,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辩论等工作。注文多出原著三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后代史家所重视。

《三国志》sanguozhi

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刘宋裴松之(372—451)注。分《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书中奉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而吴、蜀无“纪”。但对各方人物的评断较为公正客观。文章记事平实,又文笔简略,为史家所公认。其中部分传文写人叙事比较精采,如《诸葛亮传》,选取主人公一生的几个关键事件——隆中对、赤壁之战、六出祁山,重笔渲染,基本勾画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风貌。又如《张昭传》、《周瑜传》、《张辽传》,描写人物个性也比较生动。
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之作注,博采众书,补注阙佚,保存了大量宝贵史料。
《三国志》及注所记录的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北宋说话人以“说三分”(讲三国故事)为重要内容,元代出现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明朝初年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最为通行。

三国志

纪传体国别史。二十四史之一。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活在三国末西晋初。少受学于蜀国有名的史学家谯周,治《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时宦官黄皓专权,凡是不巴结于他的朝臣,多被贬抑和排斥,陈寿便是其中之一。入西晋后,经司空张华推荐,被举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为平阳侯相。武帝泰始十年(274),奏上所编《诸葛亮集》,复入为著作郎。此书大概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因史无明载,确切的成书年代难以定论。后因朝臣倾轧,调任长广太守,乃以母老为由,辞不赴任。晚年多次受到贬议,在仕途上未尽其才。尚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
《三国志》计有《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记述了自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约一百年的历史。而三国历史不过六十年,这表明陈寿写史,不单以封建皇朝为限断,而主要以三国形成历史时期为限断。在陈寿之前,对于三国的历史著述,已有多部,但都限于一个地区,或只写曹魏,或专记吴事。像此书这样合三国历史而为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上是个创举。《三国志》以曹魏的四卷帝纪为纲领,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仅有纪、传,而无表志。书中所立诸传,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要人物,以至当时所知的外国情况,都网罗其材料,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专传,或用附见,如以带叙法,在《王肃传》末,带叙魏的经学活动及派别斗争,《王粲传》后,带叙建安七子中徐干等五人及其他十三人。其中的《魏书·东夷·倭人传》,是现存公元四世纪前日本基本情况的唯一记载,极受日本史学界重视。《魏书·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丸、鲜卑、高句丽人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些材料都是很珍贵的。《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魏书·华佗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成绩;《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义后张牛角继续斗争的事迹。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三国志》在唐修《隋书·经籍志》时,即列为正史的前四史之一。其史学成就和贡献表现在:一、三国并列为书,创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最后乃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也以三国并列,成《魏》、《蜀》、《吴》之书,是切合当时历史实际的。二、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不为王朝年限所约束。三、取材谨慎,史事编排详略互见,少重复之嫌。裴松之称《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四、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贡献。对《三国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还是肯定的多。当时见到《三国志》稿本的人,多赞赏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张华将他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说要把修《晋书》的任务也交给他。当时夏侯湛正在撰写《魏书》,当他看到陈寿的书后,便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陈寿死后,范𫖳等曾向晋惠帝上表:“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三国志》的不足之处,除了内容较为简略以外,批评较多的是认为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如尊魏为正统,对西晋统治者隐恶溢美之类,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赵翼在《二十二史劄记》中,列举甚多,是很有说服力的。此外,《三国志》没有记载典章制度的“志”。纪传体史书中,通史性质的《史记》和断代史性质的《汉书》都是有志的。作为国别史性质的《三国志》,如果也具备志的内容,当然就更完善了。我们今天要找这方面的材料,可以在沈约编写的《宋书》中查阅。《宋书》有志三十卷,叙事尤详于魏、晋,有关三国时期的制度沿革等,可从中得到了解。
《三国志》成书一百多年后,南朝宋文帝以《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乃命裴松之为之作注,以补其不足。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官僚家庭,在东晋时曾历官司州主簿、尚书祠部郎、治中从事史等职。刘宋取代东晋后,历任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太中大夫等职。著有《晋纪》等书,惜未留传。裴松之从四个方面对《三国志》进行了补注工作。第一,补其缺漏。陈书所不载而应载入的史事,均收入以补其缺。第二,条其异同。凡是同一事而各说不一,又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则一并收入,以备异同。第三,正其谬误。对于明显的错误记载,或违背常理的议论,一一予以纠正。第四,论其得失。对时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由于裴松之注书的重点是补充史实,因而开创了补阙式史注的方法。一般注史者在引用材料时,多只摘录片断文字作为例子,而裴注往往比较完整地抄录全文,以备一说。这样,在他的注文中就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史料。其搜罗史料,“傍摭遗逸”,“务在周悉”。据近人统计,裴注引书在二百种以上。这些魏晋时代的著作,到唐宋时大多亡佚。故裴注所保存者,弥足珍贵。总之,裴注与正文具有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清人用力尤多。杭世骏、侯康、赵一清、梁章钜、周寿昌等人都补注《三国志》。近人卢弼撰《三国志集解》一书,为迄今最详尽的注本。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点校本。

《三国志》Sanguozhi

是西晋陈寿撰写的一部纪传体三国史。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蜀汉时曾为观阁令史,入晋后官至治书御史。陈寿死后,有人推荐其所撰《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抄写一部,从此,《三国志》得以传布。《三国志》共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全书除魏志有帝纪4卷外,余为列传,无表无志。陈寿从三国分立的历史实际出发,分国编纂,记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到三国结束(280),将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但是,它只有纪、传,有关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后人只能借助《晋书》及《宋书》等史籍来了解。《三国志》作者过于求简,常有失漏。唐人刘知几曾评论《三国志》“细漏吞舟”。所幸的是南朝宋时的裴松之花大气力为《三国志》作注,弥补了这一缺陷。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受南朝宋文帝之命作《三国志》注。裴松之收罗了159种著作,作了54万字的注,几乎为全书的3倍。裴松之注文重在增补和考订史实,《三国志》失载的许多重要史实,裴注都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他广征博引,所引魏、晋人的著述,到唐初编撰《隋书经籍志》时著录的已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更是十不存一。况且裴注引书大都首尾完整,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资料。裴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收有裴注。

三国志

纪传体正史。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志、表。全书文笔简洁,叙事简要,记事翔实。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博引群书,区谬正误,拾遗补阙,注文为原书数倍,所存史料甚富。近人卢弼撰有《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

三国志

纪传体史本。西晋陈寿撰写。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分《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作者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较为公正的评判。《三国志》文章简略,从总体看,不如《史记》那样气势磅礴、精美生动,也不及《汉书》行文严谨细密、周备明晰,但有一部分传文,如《诸葛亮传》、《张昭传》、《周瑜传》都以简约的文字写出了人物个性,颇有动人之处。《三国志》所记录的历史故事,至今广为传播,对后世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三国志》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为通行。

《三国志》

65卷。史传中写人叙事,较为生动,有一定文学成就。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古注有刘宋裴松之注。有元刊本,明刊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校点本,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

六十五卷。陈寿 (233—297)撰。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郡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市)人。陈寿撰《三国志》属私人著撰。因为他“少好学,师事谯周”(蜀国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谯周影响下,对史学有兴趣,他又亲身经历了三十二年的晋国生活,在蜀国又担任过观阁令史的职务,后来又集三国史官著作著成《蜀相诸葛亮集》,被荐为著作郎,“时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他四十一岁时撰成了《三国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六十四岁逝世。陈寿撰史材料来源丰富。刘知几说,“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史通·古今正史》)。大体上《三国志》材料来源,一是魏蜀吴三国史官所记录的史事。二是当代学者所编著的三国史籍,陈寿任著作郎,当然可有机会获取材料作参考了。三是靠他自己亲自搜集采访。魏国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吴国有韦昭的《吴书》;蜀国有王崇的《蜀书》、谯周的《蜀本纪》和陈寿自己编的 《诸葛亮集》等材料。《三国志》的编著程序是先著《蜀志》,再著成《魏志》,又成著《吴志》。《三国志》编写体例同《汉书》一样,是纪传体断代史,名为《三国志》,但是却没有“志”,也没有“表”,只有“本纪”和“列传”,所以也可称半纪传体。《三国志》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近一百年的历史。《魏书》三十卷,首列《武帝纪》,记曹操的创业,接着记文帝、明帝、三少帝、后妃及汉末诸雄,之后是诸夏侯、诸曹传,荀彧、荀攸、贾诩传,此外二十卷分写魏的宗王、谋臣、将帅、边族等。《蜀书》十五卷主要写刘备、诸葛亮以及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的事迹。《吴书》二十卷侧重写孙策和孙权,也重点写了江东主持军国大计的重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蜀书》《吴书》也分别写了文臣、武将、忠良、文学和术数。《三国志》叙事隐讳,扬善,但不失实录,透露出一些真实事史,能于简洁中,点化出历史的情态,人物风貌,如《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剪裁得当,文笔简洁,确 “有良史之才”。陈寿对三国人物各有品评,“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也有以貌论人者,如: 袁绍“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等等。刘勰在《文心雕尤·史传》篇中说,把陈寿的《三国志》拿来和《史记》、《汉书》相比也不过分。《三国志》没有“志”、“表”是一缺陷,可以到沈约的《宋书》中查阅,《三国志》内容比较简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比原书增多三倍,可参考。另有清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卢弼的《三国志集解》,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名著选》有《三国志选》,缪钺编的,可参考。中华书局的标点校定本用裴松之注,是最通行的版本。

三国志

正史,西晋陈寿撰,65卷,南朝宋裴松之注。该书取材严谨,文笔简明, 其中包括《魏志》30卷, 《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无表志。《三国志》正文纪人载事过于简略,而裴注则补其不足,注文为正文之三倍, 征引书籍二百余种, 备载异说,补充缺漏,提供了大量资料。三国去汉不远,其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忌俗,多同汉朝有渊源关系,本书可补汉代史料之不足,同《汉书》、《后汉书》参证,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必备史料之一, 而且提供了汉以后长安兴废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分国史书。晋陈寿撰于274~289年间,历时15年,记220~280年60年之史事。全书共65卷,计《魏志》30卷,其中帝纪4卷,后妃纪1卷,王子传1卷,列传21卷,方伎传1卷,外国传1卷;《蜀志》15卷,其中,二牧传1卷,先主后主传1卷,后妃王子传1卷,列传11卷;《吴志》20卷,含吴王传2卷,夫人传1卷,宗室传1卷,吴主5子传1卷,列传15卷。《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