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国志文集(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六十五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官观阁令史,著作郎。是书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表、志。尊魏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志参考鱼豢《魏略》,王沉《魏书》,韦曜《吴书》等书编纂而成。蜀无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惟史料不丰,失之简略(如于屯田及王弼、马钧或略记或不记),且时有曲笔回护之文,不及《史记》之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独立,后世合为一书。南朝裴松之为之作注,引书一百五十九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开一代注释体例,极便于后学。此书为小说《三国演义》之历史依据,可作比较研究。论著有清人赵一清《注补》,梁章巨《旁证》,近人卢弼《集解》;选本有缪钺《三国志选注》。通行本为百衲本,武英殿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173 三国志断代史史书。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有纪、传,无志、表,记载三国时史事。晋代陈寿著。史料来源于作者亲身见闻、档案、与韦昭《吴书》、王沈《魏书》等当代人史籍。文笔简洁、记事翔实,但失于简略。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采群书140多种,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辩论等工作。注文多出原著三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后代史家所重视。 《三国志》sanguozhi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刘宋裴松之(372—451)注。分《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三国志纪传体国别史。二十四史之一。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活在三国末西晋初。少受学于蜀国有名的史学家谯周,治《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时宦官黄皓专权,凡是不巴结于他的朝臣,多被贬抑和排斥,陈寿便是其中之一。入西晋后,经司空张华推荐,被举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为平阳侯相。武帝泰始十年(274),奏上所编《诸葛亮集》,复入为著作郎。此书大概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因史无明载,确切的成书年代难以定论。后因朝臣倾轧,调任长广太守,乃以母老为由,辞不赴任。晚年多次受到贬议,在仕途上未尽其才。尚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 《三国志》Sanguozhi是西晋陈寿撰写的一部纪传体三国史。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蜀汉时曾为观阁令史,入晋后官至治书御史。陈寿死后,有人推荐其所撰《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抄写一部,从此,《三国志》得以传布。《三国志》共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全书除魏志有帝纪4卷外,余为列传,无表无志。陈寿从三国分立的历史实际出发,分国编纂,记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到三国结束(280),将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但是,它只有纪、传,有关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后人只能借助《晋书》及《宋书》等史籍来了解。《三国志》作者过于求简,常有失漏。唐人刘知几曾评论《三国志》“细漏吞舟”。所幸的是南朝宋时的裴松之花大气力为《三国志》作注,弥补了这一缺陷。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受南朝宋文帝之命作《三国志》注。裴松之收罗了159种著作,作了54万字的注,几乎为全书的3倍。裴松之注文重在增补和考订史实,《三国志》失载的许多重要史实,裴注都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他广征博引,所引魏、晋人的著述,到唐初编撰《隋书经籍志》时著录的已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更是十不存一。况且裴注引书大都首尾完整,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资料。裴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收有裴注。 三国志纪传体正史。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志、表。全书文笔简洁,叙事简要,记事翔实。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博引群书,区谬正误,拾遗补阙,注文为原书数倍,所存史料甚富。近人卢弼撰有《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 三国志纪传体史本。西晋陈寿撰写。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分《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作者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较为公正的评判。《三国志》文章简略,从总体看,不如《史记》那样气势磅礴、精美生动,也不及《汉书》行文严谨细密、周备明晰,但有一部分传文,如《诸葛亮传》、《张昭传》、《周瑜传》都以简约的文字写出了人物个性,颇有动人之处。《三国志》所记录的历史故事,至今广为传播,对后世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三国志》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为通行。 《三国志》65卷。史传中写人叙事,较为生动,有一定文学成就。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古注有刘宋裴松之注。有元刊本,明刊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校点本,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六十五卷。陈寿 (233—297)撰。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郡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市)人。陈寿撰《三国志》属私人著撰。因为他“少好学,师事谯周”(蜀国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谯周影响下,对史学有兴趣,他又亲身经历了三十二年的晋国生活,在蜀国又担任过观阁令史的职务,后来又集三国史官著作著成《蜀相诸葛亮集》,被荐为著作郎,“时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他四十一岁时撰成了《三国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六十四岁逝世。陈寿撰史材料来源丰富。刘知几说,“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史通·古今正史》)。大体上《三国志》材料来源,一是魏蜀吴三国史官所记录的史事。二是当代学者所编著的三国史籍,陈寿任著作郎,当然可有机会获取材料作参考了。三是靠他自己亲自搜集采访。魏国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吴国有韦昭的《吴书》;蜀国有王崇的《蜀书》、谯周的《蜀本纪》和陈寿自己编的 《诸葛亮集》等材料。《三国志》的编著程序是先著《蜀志》,再著成《魏志》,又成著《吴志》。《三国志》编写体例同《汉书》一样,是纪传体断代史,名为《三国志》,但是却没有“志”,也没有“表”,只有“本纪”和“列传”,所以也可称半纪传体。《三国志》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近一百年的历史。《魏书》三十卷,首列《武帝纪》,记曹操的创业,接着记文帝、明帝、三少帝、后妃及汉末诸雄,之后是诸夏侯、诸曹传,荀彧、荀攸、贾诩传,此外二十卷分写魏的宗王、谋臣、将帅、边族等。《蜀书》十五卷主要写刘备、诸葛亮以及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的事迹。《吴书》二十卷侧重写孙策和孙权,也重点写了江东主持军国大计的重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蜀书》《吴书》也分别写了文臣、武将、忠良、文学和术数。《三国志》叙事隐讳,扬善,但不失实录,透露出一些真实事史,能于简洁中,点化出历史的情态,人物风貌,如《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剪裁得当,文笔简洁,确 “有良史之才”。陈寿对三国人物各有品评,“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也有以貌论人者,如: 袁绍“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等等。刘勰在《文心雕尤·史传》篇中说,把陈寿的《三国志》拿来和《史记》、《汉书》相比也不过分。《三国志》没有“志”、“表”是一缺陷,可以到沈约的《宋书》中查阅,《三国志》内容比较简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比原书增多三倍,可参考。另有清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卢弼的《三国志集解》,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名著选》有《三国志选》,缪钺编的,可参考。中华书局的标点校定本用裴松之注,是最通行的版本。 三国志正史,西晋陈寿撰,65卷,南朝宋裴松之注。该书取材严谨,文笔简明, 其中包括《魏志》30卷, 《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无表志。《三国志》正文纪人载事过于简略,而裴注则补其不足,注文为正文之三倍, 征引书籍二百余种, 备载异说,补充缺漏,提供了大量资料。三国去汉不远,其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忌俗,多同汉朝有渊源关系,本书可补汉代史料之不足,同《汉书》、《后汉书》参证,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必备史料之一, 而且提供了汉以后长安兴废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分国史书。晋陈寿撰于274~289年间,历时15年,记220~280年60年之史事。全书共65卷,计《魏志》30卷,其中帝纪4卷,后妃纪1卷,王子传1卷,列传21卷,方伎传1卷,外国传1卷;《蜀志》15卷,其中,二牧传1卷,先主后主传1卷,后妃王子传1卷,列传11卷;《吴志》20卷,含吴王传2卷,夫人传1卷,宗室传1卷,吴主5子传1卷,列传15卷。《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