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志演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12 三国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刊印于明代嘉靖元年(1552),分24卷,240则,明末托名“李卓吾批点”的本子,将240则改为120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成为最通行的本子。其题材来源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又广取野史杂记、民间传说、宋元戏剧和元刊《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是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全书以魏、蜀、吴三国兴衰为重点,描写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百余年间的史事,反映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也渗入了民间对历史的评价,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其问世对中国小说发展有重要影响,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的成熟,它开创的章回体,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基本艺术形式。 《三国志演义》sanguozhiyanyi明代长篇白话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三国英雄志传》,简称《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 三国志演义长篇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三国志》、《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简称《三国演义》。120回,罗贯中作。它是由民间传说到民间艺人创作再经文人加工创作的产物。其内容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之间的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时间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写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重点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兴衰过程。该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以宏伟的结构,把百余年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严密完整,叙述得很有条理,前后呼应,相互关联。它最长于描写战争,不论大的战役或小的战斗,都写得各具特色,毫不雷同。在人物塑造上,注意把人物放到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之中,通过各自言行,表现其性格,还借助人物自身的言行或通过周围环境把人物性格加以夸张。其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通行的是清代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 三国志演义见 《三国演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