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御史大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此后历代皆置。至明代改为都御史。掌察百官善恶。《汉书·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15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8年) 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 (公元前5年) 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公元前1年) 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参见: 御史台)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位次于左、右丞相。西汉初沿置,掌副丞相,司监察、执法,兼管文书图籍。常与丞相一起共同议决军国大计。丞相位缺,多由其升任。其属官有御史中丞,以明法律者为之,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又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前1) 复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为 “三公”。东汉改称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其监察之职任遂由御史中丞代之。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置三公官,始复置御史大夫。魏晋承东汉之旧制,置御史大夫,乃三公之职,非专为监察长官。隋唐于御史台复置御史大夫为之长,专司监察。唐武后光宅元年 (684) 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并置左、右两台。御史大夫亦改名肃政大夫,置2员。神龙元年 (705) 去肃政台之名,设左、右御史台。睿宗延和元年 (712) 合并为一台。宋御史大夫不除正员,但为加官。元顺帝至元五年 (1346) 复置御史台。明洪武中改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副,掌监察、弹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朝庭的监察长、秘书长。西汉时往往递补相位。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称大司空,东汉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隋唐复置,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唐以后权力己减,至宋缺而不补。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