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0 心性指 “心”和 “性”的关系。孟子以为性在于心,《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认为心可以改变本性。《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张载认为性是根本,“心”是包含着性及情的。“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统性情者也。”(《张子语录》)程颐认为心是蕴藏着性的有形之物,性之动谓之情。南宋朱熹也承此说,提出以心主性情。明王守仁认为“心即性,性即理” (《传习录》上),主张心与性无可区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程子统心、性、天于一理,……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用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心性关系。 心性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主要讨论“心”与“性”的关系。孟子以心、性为统一体,尽心则能知性。参见“尽心知性知天”。后世儒家对心、性之关系亦多有论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