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2 心斋心中的斋戒,即清除心中的杂念。词出于《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意是说,如能心志专一,作到对外界事物能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体察,再进一步能作到不用心去察,而是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感应现象。气则是虚柔善感能容万物的,它最易集于虚静空明的心中。静虚其心,使心境空明,精气充盈,就作到了 “心斋”。(参见“坐忘” 条) 心斋庄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精神活动;斋,斋戒。即通过精神活动,屏除情欲,达到空虚宁静、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斋既是修养方法,又是修养达到的境界。 心斋庄子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修养方法,或一种摒除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人间世》载,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西晋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心境的空虚宁静,才能得到妙道。庄子认为,绝技奇巧、五声六律、仁义礼智都是败坏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人们只有彻底摒弃它们,不争货利功名,不计较是非得失,保持心灵的虚静恬淡,才能不遭忧患,延年益寿。“心斋”这种修养方法,是要引导人们超脱世俗,成为与道为一 、精神绝对自由的“真人”、“至人”。后世道教将“心斋”作为其“斋法”的一种。宋儒也以此形容一种物我两忘的修养境界。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何当危坐学心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