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忌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忌讳信仰民俗。包括语言禁忌习俗与行为禁忌习俗。语言上的禁忌大多涉及人自身,如老人亡故,一般说“过世了”,忌说“死了”。小孩病故了,一般说“糟蹋了”,忌说“死了”“完了”。老年人发胖,说“发福”,忌说“肥”。小孩发胖,说“憨”“福态”,忌说“肥”“胖”。生意人忌说“关门”,应说“上门”,等等。行为上的忌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相关。如“土旺”期间,忌在宅院和祖先坟上(清明除外)动土,忌出圈粪、炕灰、灶灰。忌母鸡叫鸣。春节忌妇女做针线,已出嫁的女儿春节不能在娘家过年。招待客人吃饭,菜肴宜双不宜单,忌三个(有“三献毛鬼神”的说法)菜。小孩吃饭忌敲碗。农民出卖骡、马等牲畜时,忌带走笼头和缰绳,等等。 忌讳旧俗。《周礼》郑玄注:“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谓使臣民知道忌日,不能作乐;知道名讳,不能称说。一般用为避忌、顾忌之意。山东各地许多字有谐音,往往产生歧意,因而转用其它。如“三”同“散”,因而,“三”读“仨”。“醋”,在生活中有嫉妒之意,如“吃醋”、“醋意”、“醋坛子”等,因而,“醋”又称“忌讳”,以避“吃醋”之音。其他如“四”同“死”等。在渔民家宴饮,把盘中鱼翻过来,不能说“翻”,应叫“正过来”,以忌“翻船”之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