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忏悔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忏悔录》Chanhuilu古罗马教父哲学家、思想家奥古斯丁的代表著作。约在347—400年之间成书。全书用拉丁文写成,共十三卷。“忏悔录”按古典拉丁文原意有认罪的意思。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第一层意思,更注重后一层含义。书中用抒情文学笔调,以向上帝忏悔的口吻叙述作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放荡生活和心理活动, 以及后来皈依基督教的经过。考证家认为, 本书大部分事实, 皆为作者前半生经历的真实自述;但并非作为正式的自传而写,其中有些情节可能夹有想象成分和文艺性夸张。实际上是作者想通过叙述本人的宗教经验,宣传人能通过信仰,与上帝交通等思想。通过分析基督徒在信教之前的心理活动情况,宣扬上帝于默默之中对“罪人”启发、感召和带领,认为人依靠上帝的恩典,能摆脱“罪”的危害。全书通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卷一致卷九是自传,记述他从出生至33岁他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剖析他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思想变化过程,即由一个天生嫉妒的婴儿,淘气调皮的顽童,旷课逃学的学生,寻花问柳的浪荡子,贪求名利的教书匠, 到后来成为爱好哲学探求善恶成因的人。在此书中,他坦率地讲出年青时无节制的生活,谈了思想转变的过程, 尤其细腻地描绘了他皈依基督教时的思想矛盾。10—13卷为第二部分,写他著述此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在全书中篇幅最大,通过反省自身来阐述对人的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伦理观点。卷十一至十三开始转入注释 《圣经》,主要是借诠释《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来阐述他的创世论,通过内心思辩颂扬上帝。提出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他在论证上帝的创造时,着重分析了时间的概念,他认为时空也是上帝创造的。他反对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真正的时间就是记忆、感觉和期望;时间只在心灵之中,时间是精神的产物。本书在思想内容写作方式方法上,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奥古斯丁在本书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对自己的思想、行动作了非常深刻的剖析,文笔细腻生动,风格独特,成为拉丁文学的代表作。在欧洲,忏悔录的思想方法,内容已被人普遍接受,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个名称。 忏悔录自传体长篇小说。卢梭作。写于1765年,1770年完成。回忆作者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名为“忏悔”,实为控诉。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为维护自己的“人权”和人格独立而与黑暗社会作斗争的记录。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把自我提高到超越一切的地位;重视对感情的描写,流露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对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忏悔录奥古斯丁的自传体作品。写成于公元400年左右。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名著。全书13卷,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1—9卷为第一部分,记述了作者自出生到33岁母亲病逝这段历史,和思想变化的过程。童年时期,他天生嫉妒,淘气调皮,旷课逃学;青年时期贪求名利,寻花问柳,纵欲犯罪。后来爱好哲学,结合自身的行为探索善恶成因问题。进而开始信奉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认为恶在于某种实体;当钻研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圣经之后,又否定恶的实在性,确认上帝为至善,也因此改信基督教。第10—13卷为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著作此书时的思想以及对《旧约·创世纪》的理解和注释。这一部分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天主、原罪、时间等作了具体而又周详的分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天主,真正的时间就是“记忆、感觉、期望”,因为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时间只是在心灵之中,时间是精神的产物。人的行为、人生、人类历史都将经过一个由期望到感觉,最终归于记忆的过程。作者在论述天主的创造时,还阐明了善与恶。认为天主是至能至善的,天主的一切创造物也都是善的。但是,这些创造物的善是有缺陷与不足的,是可以朽坏的,这种善的缺陷便是恶。至于恶的来源,作者认为这是败坏了的意志叛离了天主、自趋下流的结果。天主创造的人本来是善的,但人的意志自削其善,造成了恶。按照作者的观点,恶不在于外物,而在于意志转向低劣的事物,这种转向本身就是恶。因此,恶出自意志自身。还认为,人在作恶上是有自由意志的,作恶出自人的自愿。《忏悔录》是西方思想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哲学、伦理学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