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9 忠古代伦理学重要范畴和道德规范。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提到忠字的有15篇,共17处。指对人、对上竭心尽力,积极为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君尽礼”(《论语·八佾》),“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视忠为实行“仁”的重要条件。还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含诲人不倦,教人以善,“爱人勿能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宪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忠,竭诚也”(《六书精蕴》)等意。孟子主张 “教人以善谓之忠” (《孟子·滕文公上》),后儒倡“尽己以为忠”。汉以后形成片面忠君道德,君为臣纲,要求对皇帝顺从、服从,甚至盲从,愚忠。是封建伦理道德主要内容之一。 忠儒家伦理范畴。指积极为人的诚恳态度,《论语》中包括三方面:为人谋要忠、对己所言要忠、臣事君要忠。参见“四德”和“忠恕之道”。 忠?—86东汉初期的疏勒国王。永平十六年(73),班超扶立忠为疏勒王。后中原多事,难以顾及西域。忠开始反叛东汉,初为班超所败。后有康居的救兵相助,班超久不能胜。元和三年(86),与龟兹王建密谋,诈降于班超,为班超识破,擒而杀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