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忠孝节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忠孝节义zhong xiao jie yi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观念。忠,赤诚,尽心竭力,包括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孔子把“忠恕”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方法,认为这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忠,是为人专一无异心,如“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孝,即孝悌,是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孝悌是仁的基础,是做人的本份。“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舆。”(《论语·学而》)儒家将忠孝并称,孝为道德的根本, 《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节,指限制,俭省。《论语·学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义,则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即封建道德的标准。儒家把“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行义,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主张信和果都要服从于义。 忠孝节义Zhongxiao jieyi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忠孝, 《韩非子》篇名,韩非在文中就忠孝问题, 对孔孟以及儒家崇拜的忠孝典范尧、舜、汤、武提出了非难。认为,能够称得上忠臣孝子的应当是“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尧、舜、汤、武都够不上这一标准。“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 “舜出则臣其君, 入则臣其父、亲其母、妻其主女”。“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大家都以尧、舜、汤、武为榜样,结果就出现弑君、曲父的事情。据此, 韩非说 “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他认为“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韩非对于忠孝、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理解,更加走向极端,具有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一体化的色彩。节义,封建社会把忠臣、烈女视为节义,是最高的道德楷模。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坚持正义的信念,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勇于自我牺牲,这样的品德,也称为节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