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忽必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4 忽必烈1215—1294元朝建立者、政治家。即元世祖,又称薛禅皇帝。成吉思汗孙,蒙哥汗(宪宗) 弟。1260—1294年在位。蒙哥汗元年 (1251) 开府滦河上游之地,继以怀孟、京兆为分地,任用儒生,注意农桑,兴办屯田。1260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大汗位,年号中统。至元元年(1264)迁都燕京(今北京),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定国号为元。至元五年起攻南宋,至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以后曾征日本,服高丽,破交趾,降缅甸,克爪哇,臣占城,使南洋诸国都来朝贡。在位期间,任用刘秉忠、叶李等,吸收历代统治经验,建立行省制度,设置驿站,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除以武力镇压人民反抗外,又任用许衡等,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 忽必烈1215—1294元朝创建者。庙号世祖,又称薛禅皇帝。蒙哥汗(宪宗)弟。蒙哥汗元年(1251年),以皇帝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壁为使,陈纪、杨果为参议。屯田唐、邓等州,收到积极效果。三年(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设宣抚司,关陇大治。同年,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年底班师,留大将兀良合台戍守。六年(1256年)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八年(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因负责东路的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失利,蒙哥命其统帅东路军,从开平出发。九年(1259年)九月,率师抵淮河,闻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得悉幼弟阿里不哥谋继汗位,采纳郝经计,与宋议和,后直奔燕都。翌年三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于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四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一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于和林称大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的失败使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挫。新王朝创制之法,始终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更改,使之既能符合汉族地主统治的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利益。他推行汉法,表现蒙古游牧民族在征服中原后,必然要适应发展程度高的中原汉族封建的历史趋势。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改元至元。至元八年(1272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十一年(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1276年)下临安。十六年(1279年)消灭厓山南宋残余势力,完成全国大统一。虽内战不断,但没终止对外战争,派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均失败。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病卒。 忽必烈周良霄著。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完成了蒙古族从早期的游牧奴隶主制到中原封建主制的飞跃,创建了元朝,他的活动,对中国疆域的奠定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巨大的影响。全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从成吉思汗到蒙哥、蒙古对北部中国的征服与统治、忽必烈即位前的活动与蒙哥的南征、为建立新王朝而斗争、元王朝制度的确立与元初政局、大都——大汗之城、灭亡南宋、大统一的元朝、与北边诸王的斗争、围绕阿合马展开的朝中政治斗争、在起伏的政潮后面、耄年的政治、对外侵略与人民的反抗斗争、忽必烈其人。作者充分肯定了忽必烈的政治抱负和历史功绩以及他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同时,也详细地分析了在他统治下的蒙古贵族、包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忽必烈的专著,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此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1986年8月出版。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元代皇帝(1260—1294)。蒙哥汗之弟。蒙哥汗三年(1253年)率军灭大理国。九年(1259年)闻蒙哥汗死于攻宋军中,迅即北还,一反蒙古传统选汗制度,于次年宣布即汗位。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幼弟阿里不哥,建都燕京(今北京)。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改燕京为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在位期间,重用汉人,袭用汉法。军事上实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思想上提倡程朱理学;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行省制度,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忽必烈1215—1294元代皇帝。蒙古族人。成吉思汗孙。蒙哥汗元年(1251),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开府于金莲川(今河北古源)。1260年,在开平(今属内蒙古)即大汗位,定年号中统。5年(1264),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元至元。8年,定国号元。至元16年(1279)灭宋,统一全国。在位期间,采用汉法制定各项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并任用许衡、姚枢、窦默等人,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卒后尊为世祖。其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元史·世祖本纪》。认为天有“天道”和“天运”之分,人们只有“明天道”、“合天运”,才能达到人与天合的境界。由于“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因而必须注意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他任用儒士,提倡以忠、孝、仁、义教化天下。强调要“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并把儒家孝、悌、仁、义作为治国安邦的行动指南。诏命“劝农桑,抑游惰,礼高年,问民疾苦”,许民伸冤,救济生活困难的鳏寡孤独,“禁以俘掠妇女为娼”,对“职官污滥及民不孝悌者,量轻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建立者,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第二子,庙号世祖,蒙古语尊称为薛禅可汗。蒙古灭金,据有中原地区,他们把原有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引起社会混乱、生产破坏。蒙哥即大汗位后,命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他任用汉人儒士,采用汉法,使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1253年,奉命与大将兀良合台征大理,年底班师北返。忽必烈采行汉法并取得成绩,遭到蒙哥的不满与猜忌。1257年,蒙哥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忽必烈藩府诸臣多被罗织致罪。忽必烈听从姚枢建议,送家口到和林,作为人质,又亲自觐见蒙哥,以示无异志,才得到蒙哥的谅解。但在大举攻宋时,仍不让典军。后因东路军统帅塔察儿无功受责,才改命忽必烈统领东路军。1259年九月,忽必烈在江淮前线得知蒙哥病逝及阿里不哥在漠北征兵的消息,遂采纳郝经建议,与宋约和,轻骑返回燕京。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部分宗王拥戴下,即大汗位于开平。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西北地区窝阔台之孙海都等支持阿里不哥,战端遂起。1264年阿里不哥失败投降,但海都仍纠集察合台系、术赤系后王,并联络东北诸王(成吉思汗诸弟后裔)反对忽必烈。忽必烈亲自率军平定东北诸王叛乱,但西北诸王之乱延至1303年始告平定。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元朝体制大体上遵行汉法,即遵循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但也保留了一些蒙古旧制。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又先后于1274年、1281年两次伐日本;1283年攻缅甸;1284年、1287年两次攻安南;1292年侵爪哇,但都遭到失败。但忽必烈很重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外国使臣、商人、传教士纷纷来中国。忽必烈笃信藏传佛教,以萨迦五祖八思巴为帝师。对其它宗教也不排斥,对程朱理学尤大加提倡。忽必烈晚年,疏远汉臣,亲信回回人阿合马。又因年老多病,相臣极难入见,往往通过南必皇后奏事,南必因得干预朝政。1294年忽必烈病逝,终年八十。其孙铁穆耳嗣位,为元成宗。 忽必烈1215—1294亦作呼必赉,即元世祖,元代皇帝,蒙古族,成吉思汗孙,蒙哥汗弟。蒙哥死后,1260年即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至元元年(1264)平息弟阿里不哥之乱,后迁都燕京(后称大都,今北京),八年定国号为大元。同时进攻南宋,1279年灭宋,统一全中国。在其统治时期,结束数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任用儒士,采用汉法,建行省制度,恢复中原封建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把大量的土地和民户赐给蒙古贵族作领地食邑,内外战争不断,人民负担繁重,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加剧,在其统治期间不断发生各族人民的起义。1294年死,成宗即位后,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即“元世祖”(128页)。 忽必烈蒙古族,又称元世祖。元朝建立者。1215年生。在其兄执政的蒙哥汗元年(1251),被遣垦殖滦河上游,后以怀孟、京兆为封地,发展农桑。3年(1253)曾率兵攻云南,灭大理而归。1256年开始修建开平城,受蒙哥猜忌,遂于1257年送家口为人质。9年(1259)攻宋属鄂州,闻其兄蒙哥汗病逝,乃决定北返。10年(1260)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始建中统年号。于1260年3月即大汗位。1262年镇压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