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怒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怒族

怒族人口为2.7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鲜花节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地起来准备去参加节日的活动。人人都认真地打扮起来,特别是姑娘们都穿起了他们民族的节日盛装,然后带上她们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所需要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的鲜花,一家家、一伙伙地从寨子里出来,翻山越岭到捧打乡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或丙中洛乡附近的贡当崖仙女洞。各个村寨的人都来了,仙女洞前好不热闹。
由于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挂着许多经幡、唐卡。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两侧坐着穿红黄教服的老人。他们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祭台旁边有一个3米来高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种颜色的彩旗,长长的竹竿尖上插着一个个老玉米。松枝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古长青,玉米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鲜花是敬献给仙女阿茸的。
祭祀后,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鲜花、喝仙水。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人们一家家或亲朋好友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他们边吃边喝边唱,兴起时又踏起欢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满了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066 怒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各地怒族有不同自称,如怒苏、阿怒、阿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为怒族。共有人口27123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三县及兰坪县的兔峨公社,有少数分布在维西县。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没有本民族文字,多使用汉文。其先民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曾先后隶属于南诏、大理及丽江路、府。建国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兰坪外大多存有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主要从事农业。信仰不一,有喇嘛教、基督教及原始宗教。建国后实行民主改革、区域自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怒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等县。人口23166人(1982年)。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祖先居住在怒江、澜沧江两岸。以农业为主,崇拜图腾。男女均穿麻衣,男子佩砍刀。主食玉米、荞子。重丧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处于原始社会,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以血缘为纽带组成家族公社。建国后,经过民主改革,消灭原始社会残余,人民生活生产不断改善。

怒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等县。人口为23,166人 (1982年)。为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游的古老民族。解放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只有碧江,福贡等地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多信仰万物有灵,亦有信喇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保留着带有亚血缘族内婚特点的原始婚姻残余,并流行“转房制”。妇女喜戴玛瑙、料珠等饰物,男子常佩砍刀、弩弓。经济以山区农业为主,耕作技术粗放。解放后与独龙族联合成立了1个自治县。民族经济,文教事业有所发展。8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读书,已培养出本民族第一批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人民能歌善舞。

怒族

自称“怒苏”、“阿努”、“阿龙”,史称“路蛮”、“怒人”、“弩人”、“怒子”、“怒夷”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独龙、藏等民族交错杂居。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主食玉米、荞麦等,男女均喜饮酒。传统服饰以麻布长衫为主,妇女喜欢穿裙,佩戴用珊瑚、料珠、贝壳等穿缀成的头饰和项链等,男子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住房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因楼板多铺设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故常称其为“千脚落地的房子”。婚姻习俗中留存着不少古风古俗,如阿龙支系中的男嫁女娶。婚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再举行婚礼等。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部分人信奉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三县及兰坪县的兔峨公社, 有少数分布在维西县。23,166人(1982年)。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游的古老居民。住在福贡、贡山自称“阿怒”、“阿龙”的,古代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住在碧江自称“怒苏”的,其先民唐代称为庐鹿蛮,与大、小凉山彝族关系密切。其地唐宋时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称“路蛮”, 明清称怒人,元明以后其地属丽江木氏土司(纳西族)统治。清属维西厅。辛亥革命后当地成立“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人民受多重压迫, 曾与邻近各民族联合进行过多次抗暴和反侵略斗争。1907年在*贡山白哈罗事件中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兰坪县兔峨乡及其他散居地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其他聚居地区还保留原始公社制一些残余,存在着原始公有、伙有共耕和个体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态。操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人民能歌善舞。多信仰万物有灵,亦有信喇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保留着带有亚血缘族内婚特点的原始婚姻残余,并流行“转房制”。世系按父系计算, 有父子连名制。妇女喜戴玛瑙、料珠等饰物,男子常佩砍刀、弩弓。经济以山地农业为主,耕作技术粗放。解放后与独龙族联合成立了一个自治县。在聚居区实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民族经济、文教事业有所发展。占8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读书, 已培养出本民族第一批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

怒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碧江、福贡、贡山、兰平、维西等5县。人口为28759人(2000),其中男14857人,女1390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70人;大学专科239人;中专1037人;高中615人;初中3900人;小学10626人;扫盲班1683人;未上过学767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462人;采掘业4人;制造业1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人;建筑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3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3人;金融、保险业2人;社会服务业10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7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8人;专业技术人员7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46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0人。怒族有自己本民族语言,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50%以上怒族人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荞麦、青稞等3种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前,男女都穿麻布衣。一般女子12~13岁以后穿长裙、右大襟上衣。男女均喜欢饮酒。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