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siwuxie
是孔子诗歌评论的重要标准。《论语·为政》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性评价。
“思无邪”一语最早见于《诗经·鲁颂·駧》原意指牧马者在放牧时的专注神态。思是语助词,无实义。孔子借“思无邪”来表现他对诗歌的看法,与原意已有根本变化。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释云:“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语可当之也”。在孔子那里,“思无邪”成了用儒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衡量诗歌的标准。《论语·入雎》曾记载孔子评《诗经·关雎》的话:“《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说,《关睢》表达了情感,但很适度,不过分。这与“思无邪”之说可相互印证。在孔子看来,诗歌要合乎伦理教德的要求,要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虽表现了一些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批评,但不能过分,这样的诗歌就符合“思无邪”的标准了。
就其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而言,“思无邪”之说不利于文学艺术充分发挥其情感表现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它象一条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文学艺术的手脚。但在今天看来,“思无邪”可理解为在文学艺术中没有低级趣味的东西,作为转义了的术语并非没有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