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急就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急就篇》jijiupian

中国古代儿童识字读本。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今本《急就篇》共2 144字,据考证最后128字为东汉人所加。取篇首“急就”二字为篇名,如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曰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共34章,内容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便于记忆,是汉魏至唐代流行的蒙学课本, 亦大大影响后代蒙童识字教学。

急就篇

字书。相传为西汉史游撰。史游(生平不详),西汉元帝时曾任黄门令。精通字学,擅长书法。《汉书·艺文志》小学家著录作《急就》一篇,然后面《叙录》中又称《急就篇》,而《隋书·经籍志》则称《急就章》,三者实为一书。先秦时,已出现了教学童用之字书,最早据说是周宣王太史编的《史籀篇》,后有秦丞相李斯的《苍颉》七章,车府令赵高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母敬的《博学》七章。汉初,曾将这三本书合而为一,统称《苍颉篇》,又称《三苍》,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计收有三千三百字。可惜这些书早已散佚。西汉时,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李长作《元尚篇》,扬雄续《苍颉》撰《训纂》,东汉贾鲂又续《训纂》作《滂喜》。这些书可惜也已不传。当时识字用之字书,流传至今的唯有《急就篇》。
今本《急就篇》三十四章,开始几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开宗明义道出了该书之性质,乃是为学童识字速成而用之读本。全书正文分为三部分:一、姓氏名字,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等,罗列一百多个姓,并分别配上较流行之名。二、服器百物,各类事物之名称,缯帛、米粮、菜果、服饰、用具、乐器、肴炙、身体、兵器、车制、居处、树木、牲畜、鸟兽、疾病、药物等无所不包,按类编排,如将“桐梓枞榕榆椿樗“等木类列在一起,把“凤爵鸿鹄雁鹜雉”等鸟类排在一起。三、文学法理,介绍与政治有关的种种事情,如“春秋尚书律令文,治礼掌故砥砺身”等。最后是以歌颂汉家盛世的四言颂诗作结语:“灾蝗不起,五谷熟成。”此书不仅为便于识字,也是为给孩童一些常识,故字句整齐,不论三言、四言或七言,均合辙押韵,便于诵读、记忆。
《急就》本是教学童用之课本,但我们可从中了解到当时名物词汇大致情况。篇名《急就》取的是首句开始之两字,一般以为有“速成”之意。但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唐颜师古认为《急就篇》“虽复文非清靡,义阙经纶,至于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详其意趣,实有可观者焉”,于是曾为之作注。宋王应麟又博考旧籍,拾遗补阙,“以经史诸子探其原,以《尔雅》《方言》《本草》辨其物,以《诗传》、《楚辞》叶声韵,以《说文》、《广韵》正音诂”,为之作了补注。经过颜、王二家之注,《急就》在语言研究方面之价值大为提高。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急就》评价甚高,说“其书自始至终,无一复字,字词雅奥,亦非蒙求诸书所可及”。其实此话不确,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二“急就章蒙求”中已有指正。
有据《玉海》刊行的《小学汇函》本及《天壤阁》本,1989年岳麓书社出了点校本,今人高二适编有《考定急就章》。

《急就篇》Ji jiu pian

汉代私塾“学馆”所用的语文教材,西汉史游编著,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0年。今人所见 《急就篇》,全书共2 144个字;据考证,最后的128个字是东汉人补加的。此书的内容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它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识字写字。书中二千余字,尽可能避免重复,也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在识字教学中多少给儿童一些社会、历史、生活常识。全书可分为三部分:❶姓氏名字;
❷服器百物;
❸文学法理。第❶部分为三言,第
❷、
❸部分多用七言。它流传使用了很多时间,至唐、宋,才被新编的语文教材如 《千字文》、《开蒙要训》、《杂字》等取代,但仍保存流传,而且它的编写思想、方法也被后世的蒙书继承与借鉴。

急就篇

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传本为三国时吴皇象章草书石刻本31章(后三章为后人所加),唐颜师古为注,有宋王应麟补注本4卷。

急就篇

又称“急就章”。中国古代字书。西汉的史游撰。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因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

急就篇

书名。一名《急就章》。字书,西汉元帝时史游撰。今本三十四章。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因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作为当时官私学校的启蒙教材,亦作为考试的依据。

急就篇

四卷。西汉史游(生卒年不详)撰,唐颜师古(581—645)注,宋王应麟(1223—1296)音释或补注。《汉书·艺文志》注称史游为“元帝时黄门令(宦官)”。原名《急就章》,简称《急就》,汉初的童蒙识字课本之一。当时的童蒙识字课本还有秦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李长的《无尚篇》,扬雄的《训纂篇》等,皆亡佚,唯此书独存。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句句押韵,诵习便利。卷首说:“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急就”犹言“速成”,“奇觚”犹言“奇书”(觚,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以上五句是序言,自谓在编纂方法上刻意创新,力求提高识字效率。下以“请道其章”展开正文,分为三部分:一、姓氏名字,如“宋延年,郑子方”之类; 二、百物诸事,包括锦绣、饮食、衣服、器物、虫鱼、服饰、音乐、形体、兵器、车马、宫室、动物、植物、疾病、药品、丧葬等;三、文学法理,涉及官职、法律、地理等。全书共二千零一十六字,“自始至终,无一复字,文词雅奥,亦非童蒙诸书所可及”,“遗文琐事亦颇赖以有征,不仅为童蒙识字之用矣”(《四库提要》)。原书用隶书写成,东汉以降,章草盛行,书家多用草书摹写。历代摹写者有:汉张芝、崔瑗,魏钟繇,吴皇象,晋索靖、卫夫人、王羲之,后魏崔浩,唐陆柬之,宋太宗,元赵孟𫗲、明仲温等,《急就章》从而流传不废。后人于未尾增加一百二十八字。旧分二十一章,皇象写本三十一章,宋太宗写本三十四章。现在所见者有元代赵孟𫗲、邓文原写本,有明代杨政松江府学石刻本。因写本文字各有不同,清孙星衍、庄世骥各为《考异》一卷。为之作注者,东汉有曹寿,魏有刘芳,北魏有崔浩,北周有豆卢宁,北齐有颜之推,唐有颜师古,宋有王应麟。流传至今的,唯此颜师古注和王应麟补注。颜师古自序云: “旧得皇象、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所书本,备加详核,足以审定。……又见崔浩及刘芳所注,人心不同,未云善也。遂因暇日为之解诂,皆据经籍遗文,先达旧旨。……字有难易,随而音之。”王应麟自序云:“乃因颜注补其遗阙,择众本之善,订三写之差,以经史诸子探其源,以 《尔雅》、《方言》、《本草》辨其物,以《诗》、《传》、《楚辞》叶声韵,以《说文》、《广韵》订音诂。……实事求是,不敢以略说参焉。”颜王二家所作的考释,确实较为精深典核。其刻本有《玉海》附刻本,《格致丛书》本、《津逮秘书》本,《小学汇函》本,《天壤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抄本见于 《四库全书》,题为 《急就章四卷》。另有《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抄本,只有颜师古注,不分卷。

急就篇

古字书,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今本34章,为蒙童识字课本。因首句有“急就”二字,故名;或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之,故名。又称《急救章》。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以七言居多。收2144字,无复字,除末128字为汉以后人所加外,均为汉代器用事物名称, 是研究汉代长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唐代颜师古为其作注铨释, 宋王应麟补注, 成4卷。

《急就篇》

从汉代留下来的一本完整的识字课本。西汉史游著。现有4部丛刊本。今本34章,2134字,末尾128字为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7字句,以教学童识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