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6 性1指人性、天性、本性等涵义。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孟子提出 “性善”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荀子又提出“性恶”说。《中庸》以性为天命,“天命之谓性”。西汉董仲舒提出“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举贤良对策三》),“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介于善恶之间。(2)隋唐佛教用以指佛性,“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3)指事物的共有特性,“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正蒙·诚明》)。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肯定“性”是事物赖以相互区别的自然物质特性。(4)指宇宙本源。北宋程颐以理为性,“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遗书》)南宋朱熹也认为:“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朱子语类》卷五)“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答陈器之》) 性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人性、天性等。其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有后天教育才使人有了差别。孟子则认为,性是人纯善的本性,“生之谓性”,它蕴藏着固有的道德意识。荀子认为“性”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庄子把“性”看成人的自然素质,认为它难以改变。西汉董仲舒提出“质朴之谓性,非教化不成”,并认为“性”介于善与恶之间。西晋郭象把“性”看成事物自身的规定性,提出“物各有性,性各有极”。隋唐佛学把“性”看成佛性,认为“性各自有,不待因缘”。北宋张载提出:“饮食男女皆性”。视“性”为人的生活本能。程朱一派认为,“性即理”,“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以之为万物本原。陆王一派则以心为性,提出“心即性,性即理”的主张。黄宗羲认为“性”为“无形之理”,即气之条理。戴震则提出:“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认为性是人的自然物质特性。 性语法范畴的一种。由一定的语法形式所表明的名词、代词等在语法上的属性。一般分阳、阴、中三类。如俄语里дом(房子),阳性;комната(房间),阴性;поле(田野),中性。 性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术语。本是关于人性的概念。在艺术中指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的人性、人情、个性、气质、风格等。是审美的生理基础。它在客观现实作用下,形成人的情感,并成为艺术产生的基础。参见“哲学”中的“性”。 性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和哲学概念。通常指人性。孔子最早谈“性”,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历史上对“性”的涵义有多种观点。其一是认为性即本能,把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如告子曰“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荀子也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性恶》)。其二是将性归结为人生而具有的天赋道德。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德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把它同看作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其三是将性看作是得于天理之性。如朱熹认为“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人、物的性都是天理的体现。他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看成是人性所固有的永恒的天理。其四是将性看成是人所具有感性欲望和理性的统一体。如王夫之认为“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性”(《张子正蒙注》卷三)。戴震也认为“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人之五伦合于声色臭味之欲,喜怒哀乐之情,就是性。这些关于人性的学说虽然属于抽象人性论范畴,但其中都包含一定的理论价值,体现了古代思想家追求自我认识的一种尝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