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性命指性与命的关系。先秦孟子讲“养性”、“立命”之术。《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赋予性命以哲学意义。东汉王充区别性与命,提出:“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北宋周敦颐有“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之说。张载认为;“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以性为自然特性,命指一般规律。明清之际王夫之从理气关系阐释性命:“天以其理授气于人谓之命,人以其气授于天谓之性。”从而为性命之争赋予新的内容。 性命中国传统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性指人的天性、本性。命指个人力量所无可奈何的必然性。孔子主张认识“命”即外在的必然性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他认为对外在必然性应该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列“畏天命”为君子三畏之一。孟子第一次将性命合论,认为它们统一在人的道德活动之中。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认为人与自然对象相关的活动即生理欲求是人与生俱生的,但其能否得到满足,都要受到外在的自然必然性的制约,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它看做天性本身;人与社会对象相关的活动,即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的求得显现出社会的必然性(命)要求,但它主要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它看做必然性本身。孟子认为性命是可以转化的,提出养性立命的思想。他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易传》主张知命达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易传·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传》),“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传·象传》)。荀子提出以主观能动性的“伪”来取代必然性的命,他说:“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在此基础上,他不主张顺,而主张制命。他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汉王充以人之德性为性,以祸福吉凶为命,提出性与命异一说。他说:“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论衡·命义》)并认为人的命是与生俱生的,因气禀而致,无可改变。“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同上书)宋张载认为, “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正蒙·诚明》)。他认为性命只是“气”的两种表现形态,他说:“天所命者,通极于性;……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言耳。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同上书)。以为性命相通,俱受于天,不息行善,必致吉福。朱熹发挥王充与张载的性命思想,在他看来,命是性之命,性是命之性,他说:“命之一字,如天命谓性之命,是言所禀之理也。性也有命焉之命,是言所禀之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也”(《朱子语类》卷4)。他断言人的气质之性是与命相一致的,生而命定。清初王夫之以理气分别性命,他说:“天以其理授气于人谓之命,人以其气受理于天谓之性”(《读四书大全说》)。戴震以气分别性命,他说:“《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言分于阴阳五行以有人物,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孟子字义疏证》)。性命在中国古典伦理学中是道德形上学的最基本问题,是赖以建立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