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心理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性心理发展又译为心理性欲发展,是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在儿童期开始形成,经过5个阶段,约在15岁前后成熟定型。每个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人体某一区域,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一阶段是口欲期,约从出生至1.5岁,婴儿通过吮吸、吞咽、咬来获得快感;第二阶段是肛门期,约从1.5岁到3岁,幼儿通过排泄获得快感;第三阶段是性器期,约在3至5岁间,儿童开始注意男女差别,产生性好奇。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但作为竞争对手的父母太强大,最终男孩只能向父亲认同,女孩只能向母亲认同;第四阶段是潜伏期,约在6岁与12岁,男孩与男孩为伍,女孩与女孩为伍,他们尽量避免性的表现;第五个阶段是生殖期,大约与青春发育同步。性心理发展至此成熟定型,男女均从异性中获得快感。 性心理发展Xingxinli fazhan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又译为心理性欲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育与性欲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以里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育的标准。在每一阶段,身体上都有一个能使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区域,他称之为动欲区。❶口欲期(出生—1岁),动欲区是口。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婴儿从吮吸等嘴的动作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弗洛伊德称这种吮吸快乐为自恋。他还认为往后的发展直至成人阶段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以及抽烟的快乐都是口的快感的发展。婴儿的行为完全是本我的表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