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恶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性恶论

见“伦理学”中的“性恶论”。


性恶论

战国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天生好利、好声色;疾恶,善来自“圣人化性而起伪”(《荀子·性恶》)和“注错习俗”(《效儒》);只要化性起伪,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性恶论

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荀子之前,孟子的性善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曾颇为流传。荀子针对孟子的观点提出反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即人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同上)荀子把人之自然的生理需求,都视为“恶”的根源,若顺其发展,则人性自恶。由此,荀子认为“师法”、“礼义”皆为矫治人之性恶而制作。“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同上)既然礼义法度非先天所固有,乃后天之所习,故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之法、以使人们趋而之善。“涂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故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同上)。尧、舜与桀、跖,君子与小人,其本性是一样的。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