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说xinglingshuo明代“公安派”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主张。袁中道云:“总之,取材肣臆,受法性灵,意动而鸣,意止而寂,即不得与唐争盛,而其精采不可磨灭之处,自当与唐并存于天地之间”(《宗元诗序》)。性灵说的主旨乃是任性而发、率意而为,不拘格套,独抒胸臆。 在公安派之前,李贽标举童心说,主张写真心、赤子之心。公安派的性灵说是在李贽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他们一反“前后七子”“唐宋派”的拟古之风,提出文学随时推移,只有真伪而无古今的观点。认为只要描写自己的真性情、真感受,就会自成高格,不同凡响。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指出:“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竽》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叙小修诗》)。这种观点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对讲求“四声八病”的形式主义文风,都是极有力的冲击。 清代袁枚亦提倡“性灵”说,它是在公安派的影响下提出自己的诗论的:“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而无自得之性情,于诗之本旨已失矣”。这些见解与李贽、公安派是一脉相承的。 性灵说的提出,乃是明清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发展,人们的个性意识开始觉醒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具有反传统、反封建的意义。但是也不应忽视,公安派及袁枚等过于强调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以致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不大讲究,所以他们的创作实践大抵不甚成功,其理论亦因此受到别人攻击。另外,公安派主张情感真实,独出机杼,但他们作为封建文人,自己本无深刻的内在世界,因而他们所谓“性灵”“真情”之类,不过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而已。尽管如此,性灵说毕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少有的反传统主张,是人性觉醒的标志。较之后来的“格调”说、“神韵”说、“肌理”说,显然是进步的。 性灵说清袁枚的论诗主张。他对沈德潜的“格调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均加反对,并发展公安派袁宏道的诗歌主张,提倡作诗要“真”、“活”、“新”。直抒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写个人的灵感和“性情遭际”。
性灵说明代公安派的基本主张。“性灵”指人真实的情感欲望,是每个人独有的本色。强调“真人”、“真声”、“真文”。艺术既要表现每个人自己的真性情,还要表现每个人天生的灵气、才气,即“慧黠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