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产琐言
清代家庭经济学著作。清张英著。张英(1637—1708),字敦复。安徽桐城人。康熙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恒产琐言》为其《笃素堂文集》中的一种。全书共十六节,中心内容是“保恒产”。
张英的“保恒产”与孟子的“恒产”论很不相同。孟子的“恒产”论是要求封建国家“制民之产”即解决土地问题以促进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张英认为三代(夏、商、周)以后田在民而不在官,“有田者必思所以保之”。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扩大地主的私人地产。
张英论证地产是最好的财产,地租是最可靠的收入。这是因为地产最持久,最不易损坏。“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颓,衣久而敝,臧获牛马服役久而老且死……独田之为物,虽百千年而常新”;地产不像其它财产那样“皆畏水火盗贼之患”,即使土地所有者因天灾战祸而逃亡他乡,回来后仍可认产收回;地产最少风险,经商、开当铺“生息速而饶”,但风险大,“多覆蹶之事”,不如地产“可以持久远”;地租收入是“取财于天地”,不像工商业的利润都是“取财于人”,前者不会招致他人怨恨,而后者则使人“怨于心”。
张英认为丧失地产的最大危险来自因负债而卖田,由此提出了“防鬻产”的措施。主要措施有:在家庭生活方面要量入为出,防止入不敷出和借债;在必须变卖家产时应只卖其他财产而不可卖田;地主子弟亲自参加收租,放债等活动,“持筹握算”,以防止他们任意挥霍,不珍惜地产;善于“保恒产”的“有心计之人”,趁灾年地价很低时,“收买贱产”,最易发财致富;要采取措施“尽地力”以增加收入。
作者还以自己年轻时卖产的教训和“五十年来”对众多的地主家庭兴衰变化的见闻,说明“保恒产”的重要。
收入《恒产琐言》的《笃素堂文集》,有光绪六年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