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恒产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恒产论

战国时孟子的经济思想。《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家庭固定的财产)者有恒心(人所常有的善良本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肆意作恶),无不为已。”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要使他们有吃有穿,才能“归仁”,即性善。所以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使农民与一定土地相结合,理想的社会是“井田制”。对于商工之民,实行“市廛而不征”,“关市讥而不征”和“泽梁无禁”,在民众生活有一定经济保证后,要及时给予教育,从而达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的 “善”境 ( 《孟子·梁惠王上》)。

恒产论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指封建的当政者,宜重视庶民保有一定的土地,田园、房屋之类的固定产业的愿望,以激励其持久定居的决心;否则将有害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恒产论

恒产论是中国古代在土地分配问题上,要求国君或朝廷把耕地授与劳动人民永久经营的田制思想。
战国时孟子提出了为私有财产辩护的理论。《孟子·滕文公上》 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梁惠王上》 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惜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恒产”,长期恒久占有的财产。“恒心”,指有坚定的仁义之心。意即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 “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导致。于是他提出要 “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与恒产概念相关的是盂子推崇的小土地经营方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上)上述观点适应于封建地主经济初期发展的要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成为后世士大夫们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孟子予民以恒产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封建小家经济模式的设想,常被后人作为反对土地兼并和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的立论依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