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恻隐之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恻隐之心Ceyinzhixin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原为孟子用语,指同情之心、怜悯心、爱心。语出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个人道德上的一种情感和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幸、苦难,富于同情和怜悯,孟子说过: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 “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恻隐之心的对象是蒙受苦难的人们,他们遭受了不合理的、非法的恶势力侵害和非人为因素的损害。它不同于不分善恶的宽厚无边,不是姑息养奸。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对他人利益和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他人幸福的祈愿等,是恻隐之心的本质所在,是其道德价值所在。恻隐心有纯洁人的品行,淳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它根源于人们社会性、群体感和人格良心。它以仁慈、宽容为前提,又是仁慈、宽容的重要表现, 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恻隐之心

孟子用语。指人所共有的同情之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它先天具有,与生俱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