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恽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恽敬1757—1817Yunjing清代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在京师为教习。乾隆五十九年(1794)为浙江富阳知县,后又任江西新喻县令、江西瑞金县令,在任十八年之久, 一直刚直不阿。因被人诬告家人得赃,以失察被劾罢官。从此绝意功名,回乡专心著述,直到病故。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举人,官吴城同知。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古文理论近桐城派。所作多为学术论文、碑传,亦有部分清峻之山水小品。有《大云山房文稿》等。 恽敬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散文家。阳湖派的创始人。他虽受桐城派的影响,但主张与他们不同,他对宗奉程朱理学公开提出非议,他的《喻性》篇是专驳程子“性之本即理”之说的。他认为桐城派古文家的学问渊源未免狭隘,他们所提倡的“义理、考据”之类取路狭窄,不足为法。为此,在《大云山房文稿二集自序》中,他主张“百家之敝当折以六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就是说在文中要兼及考据与经世之学,仅限“六经”是不够的,应当纵横诸子,出入百家,取径要更宽泛一些。只有博采百家之长,充实古文的思想内容,才能补救桐城派古文行文单薄和思想上专主程朱的弊病,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散文风格。这个观点在古文理论中是个重要发展。他认为,南宋以后的古文家,大都局促于古文的成法之下,有严整而无其变化,究其原因是他们“有意为古文”。他们不是学有所本,发自肺腑,而是按照古文法式“为容”,当然使其“平生之才与学不能沛然于所为之文之外。”因此,在创作上,他强调一是要用“性灵”与“气魄”来提高古文的思想境界;二是要重视积累,“积之而为厚焉,敛之而为坚焉,充之而为大焉”,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他不局限于所谓“义法”之说,在某些方面是突破了桐城派的清规戒律的。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举人,在京师为教习,后出任知县,擢南昌府同知。受人诬告,被劾去官。少好骈文,后受桐城派影响,改治散文。其主张和桐城派不同,认为文应兼取骈文之长,且须兼及考据与经世之学,以转变桐城派文内容的薄弱。与同里张惠言、李兆洛为同道,世称为阳湖派古文。其文章得力于韩非、李斯,风格峻峭廉悍,颇具雄刚之气,然情韵不及桐城派。著有《大云山房文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