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内丹经典。北宋张伯端撰成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不分卷。全书采用诗词形式,演说道教内丹功法,分正编与附录两部。正编言“养命固形之术”,有七言律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以应 《易经》诸卦; 五言四韵一首,以像太乙之奇;《西江月》 十二首,以周岁律。附录言 “达本明性之道”,有其潜研佛书所作的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此书祖述黄老,仿效《参同》,直承钟吕之学,全面系统地整理了道教的内丹学说,提出一套完整的内丹修炼方法,大大推动了内丹术的发展,因此在内丹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可与“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自序》云: “畅发金丹之妙,详明内养之机。其修丹虽为幽深之道,得魏公倡之于前,而张君和之于后,自可循流以达源,见标以知月。”因而被誉为“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历代流传注本甚多,较著名的有:❶宋代叶士表 (文叔)、袁公辅等注 《悟真篇》; ❷宋代薛道光、陆墅、元代陈致虚《悟真篇》三家注; ❸宋代夏宗禹《悟真篇讲义》; ❹宋代翁葆光《悟真篇》注本三种; ❺明代陆西星《悟真篇小序》; ❻清代仇兆鳌(知几子)《悟真篇集注》; ❼清代刘一明《悟真直指》; ❽清代朱元育《悟真篇阐幽》; ❾清代董德宁《悟真篇正义》; ❿清代汪启贤《济世全书悟真指南》。 悟真篇道教典籍。北宋著名道士张紫阳著。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曾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北宋治平年间,龙图阁学士陆诜镇桂林,引置帐下。熙宁二年(1069),自桂林赴成都。传说遇真人(一说遇青城丈人,另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张紫阳自序称,此书目的是帮助修道同志“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故称《悟真篇》。 《悟真篇》以诗、词、曲的形式阐述内丹修炼理论,其中正编有诗八十一首,包括七律十六首(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易》卦),五言一首(象太一)。词《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又因“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翫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悟真篇序》)附于卷末成附录,“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同上)。《悟真篇》将修炼之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易遇而难成”,如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等等,称“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金银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另一类是“难遇而易成”,指内炼之术,一旦悟真炼成,即可成仙。在修炼方法上,《悟真篇》强调寻真药、辨鼎器、明火候。所谓真药并非外丹术所用的三黄(雄黄、雌黄、硫黄)、四神(石、砂、铅、银)及草木药之类,而是指“真种子”,即人身的“精”、“气”、“神”,又称“上药三品”,或“三宝”。三宝经过三个步骤而炼成金丹,一是炼精化气,使精、气结合而化成真气,称为真铅或坎;二是炼气化神,将气与神(称为汞或离)合而炼成金丹。此两步称为命功,其关键是“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第三步炼神返虚,亦称性功,通过修性,达到虚寂无为,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同体的境界。这样一种由三变一的过程,内丹家们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逆行,最终能返归道之本源,与道合一,长生不死。《悟真篇》的修炼方法,重点是命功。但是命功既就,如不进而修性,也不能“回超三界”,归于空寂,因此,必须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才能成业。《悟真篇》认为道、儒、释“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在修炼内丹中必须融贯三教,“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 《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典籍,向来与《周易参同契》齐名。《悟真篇》的融合三教的思想,直接影响于元明清时期的道教教义的发展。张紫阳的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方法,世称“南宗”,对于元明清时期内丹术的发展直至近现代气功功法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传世注本甚多。最早的注本为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叶文叔所编注。明《道藏》和清《道藏辑要》收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薛道光、陆子野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翁葆光的《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等。清董德宁另撰有《悟真外篇》。 悟真篇道教书名。北宋张伯端撰。一卷。用诗词形式讲述金丹的修炼法,语多幽隐难解。主张内丹,排斥外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故教人“休炼三黄及四神”。附有《禅宗歌颂》32首。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历代注释有数10种之多。 悟真篇道教书名,宋道士张伯端撰。1卷。继承《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之义理,用诗词百篇演说道教金丹的修炼法,语言幽隐。主内丹,排斥外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与传统道教不同。附有《禅宗歌颂》32首及后序,主张道、禅、儒“三教一理”。为宋以来道教南宗的重要著述。历代注释者有数十种之多。收入《道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