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悲惨世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小说以冉阿让的一生为线索。冉阿让出身贫苦,失业后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度过了19年的牢狱和苦役生活。出狱后又有偷窃行为,但受到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为一个高尚的人。他化名马德兰,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成为巨富,并被推选为市长。他无私地帮助苦难的女工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不久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他不甘再度遭受苦役的折磨,越狱逃亡,途中救出了珂赛特,前往巴黎定居。这期间他不断遭到警探沙威的追踪。珂赛特长大后与共和主义者马吕斯相爱。1832年街垒战斗中,马吕斯参加了起义。沙威潜入据点侦查被捕,冉阿让私自释放了他。马吕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冉阿让背着他从下水道逃出,又遇到 一直追捕他的沙威。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品格,良心发现,放走了冉阿让,然后投河自杀。马吕斯与珂赛特结合后,因对冉阿让有所误解而日渐疏远。最后了解到真相后他们深感后悔,双双赶去探望生命垂危的冉阿让。这使冉阿让十分欣慰,他拿出米里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留给珂赛特,幸福地离开了人世。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厚同情。雨果在小说中指出世界悲惨的根源正是法律的不公正,并试图找出解决的途经,表现了他以仁慈、博爱改造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誉。 悲惨世界长篇小说。雨果作。1862年发表。分《芳汀》、《柯赛特》、《马琉斯》、《圣丹尼斯》和《冉阿让》5部。以苦役犯冉阿让一生坎坷不平、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线索,描绘了1815年拿破仑失败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被压迫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谴责法律的不公正,赞颂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以人道主义为基调,结构宏伟,将浓郁的抒情与政论相结合,具有史诗风格。 悲惨世界长篇小说。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悲惨世界》描写失业短工冉阿让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而偷了一片面包被捕,并在狱中数次越狱,被判19年徒刑。出狱时,正值滑铁卢战役那年,人们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都把各自家的大门紧紧关上,只有主教没有嫌弃他,把他当人招待,但染上了恶习的冉阿让,却偷了主教的银器,主教不但原谅了他,并把银器送给了他,这使冉阿让有了重新做人的决心。冉阿让改名后,同情穷人,做了不少社会改良工作而深得人心,当上了市长。可是,犯有前科的冉阿让,群众是不会允许他回到社会重生的,他被人怀疑,后又被误抓。逃离监狱后,他对一位不幸的女人芳汀,临死前所做的承诺—去照顾柯赛特。这使冉阿让在人性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作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情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说明了贫穷和罪恶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物。然而,正如十九世纪那些在思想上始终不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欧洲作家一样,作者只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没能正确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本质,特别是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罪恶问题,作者过多地强调抽象的道德和正义的作用,向统治阶级呼吁博爱和仁慈。尽管作品有消极的一面,但它在文学史,在法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 《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长篇小说。法国雨果著。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农村失业青年,为救亲人免于饿死,方欲偷窃一块面包,即被抓住,判了5年徒刑,又因几次企图越狱,累加刑至19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无人愿雇佣或留宿。不久又因偷盗善良的卞福汝主教的银餐具被捕,幸蒙主教为之辩解,得以无事。临行主教且以银餐具相赠,使他深受感动,立志为善。5年后他改名换姓在一滨海小城发迹,被选为市长,努力改善其工厂工人生活待遇,很得人心。后他为避免另一释放犯被诬为冉阿让而自首被捕,嗣后又为营救妓女芳汀的孤女珂赛特再度潜逃,携带她一同来到巴黎,隐居女修道院内,抚育她成人。1832年革命中,起义群众抓住了政府密探沙威,决定立即处决。冉阿让在执刑时却悄悄放走了他。革命失败后,沙威再度捉住冉阿让,终因受良心谴责,自觉平生作恶甚多,不能再恩将仇报,于是自杀身亡。后来,珂赛特幸福地与爱人结合,老人则孤独而平静地去世。作品渗透了人道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广阔画面,具有史诗的规模。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在现实主义中融合着浪漫主义特征。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中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