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悲惨世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小说以冉阿让的一生为线索。冉阿让出身贫苦,失业后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度过了19年的牢狱和苦役生活。出狱后又有偷窃行为,但受到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为一个高尚的人。他化名马德兰,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成为巨富,并被推选为市长。他无私地帮助苦难的女工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不久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他不甘再度遭受苦役的折磨,越狱逃亡,途中救出了珂赛特,前往巴黎定居。这期间他不断遭到警探沙威的追踪。珂赛特长大后与共和主义者马吕斯相爱。1832年街垒战斗中,马吕斯参加了起义。沙威潜入据点侦查被捕,冉阿让私自释放了他。马吕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冉阿让背着他从下水道逃出,又遇到 一直追捕他的沙威。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品格,良心发现,放走了冉阿让,然后投河自杀。马吕斯与珂赛特结合后,因对冉阿让有所误解而日渐疏远。最后了解到真相后他们深感后悔,双双赶去探望生命垂危的冉阿让。这使冉阿让十分欣慰,他拿出米里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留给珂赛特,幸福地离开了人世。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厚同情。雨果在小说中指出世界悲惨的根源正是法律的不公正,并试图找出解决的途经,表现了他以仁慈、博爱改造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誉。

悲惨世界

长篇小说。雨果作。1862年发表。分《芳汀》、《柯赛特》、《马琉斯》、《圣丹尼斯》和《冉阿让》5部。以苦役犯冉阿让一生坎坷不平、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线索,描绘了1815年拿破仑失败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被压迫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谴责法律的不公正,赞颂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以人道主义为基调,结构宏伟,将浓郁的抒情与政论相结合,具有史诗风格。

悲惨世界

长篇小说。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悲惨世界》描写失业短工冉阿让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而偷了一片面包被捕,并在狱中数次越狱,被判19年徒刑。出狱时,正值滑铁卢战役那年,人们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都把各自家的大门紧紧关上,只有主教没有嫌弃他,把他当人招待,但染上了恶习的冉阿让,却偷了主教的银器,主教不但原谅了他,并把银器送给了他,这使冉阿让有了重新做人的决心。冉阿让改名后,同情穷人,做了不少社会改良工作而深得人心,当上了市长。可是,犯有前科的冉阿让,群众是不会允许他回到社会重生的,他被人怀疑,后又被误抓。逃离监狱后,他对一位不幸的女人芳汀,临死前所做的承诺—去照顾柯赛特。这使冉阿让在人性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作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情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说明了贫穷和罪恶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物。然而,正如十九世纪那些在思想上始终不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欧洲作家一样,作者只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没能正确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本质,特别是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罪恶问题,作者过多地强调抽象的道德和正义的作用,向统治阶级呼吁博爱和仁慈。尽管作品有消极的一面,但它在文学史,在法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

《悲惨世界》

是雨果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 全书共分五部,可谓卷帙浩繁。它以滑铁卢战役为序幕,以1832年共和起义作结尾,反映了19世纪广阔的法国社会生活,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小说开始的时间是1815年10月初的一个黄昏,狄涅城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叫冉阿让,因偷一个面包最终坐了19年牢。这种悲惨经历在他心灵上造成的阴影使他以德报怨地偷走了真诚款待过他的米里哀主教的银餐具。而主教的仁慈和宽恕在他的心灵中树起了人类最光辉的准则——博爱。
冉阿让来到海滨蒙特猗市,化名马德兰以技术改进赚得的利润广为善事,深受爱戴被推选为市长。他认识了女工芳汀,这个苦命人为抚养爱女受尽磨难,为满足抚养人德那第夫妇的贪欲和敲诈,她卖掉了美丽的长发和门齿,沦为娼妓,最后悲惨死去。马德兰搬车救割风的神力使原来看押过他的警官沙威产生怀疑。而同时有一个人被错认是冉阿让将受刑罚,冉阿让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为他开脱罪责,沙威逮捕了冉阿让。
无赖德那第在滑铁卢战场上搜取死人财物时,无意中将一个快被压死的人——拿破仑麾下的军官彭眉胥拖出死人堆,而成为后者之子马吕斯的 “救父恩人”。
冉阿让借救人之机,跳水脱身逃走。他履行了对芳汀的诺言,抚养了其女珂赛特。在巴黎,冉阿让和珂赛特相依为命,珂赛特从此脱离了德那第夫妇的折磨,冉阿让享受到父亲般的幸福。多年以后,马吕斯和珂赛特认识并相爱了。马吕斯和顽固保皇派的外祖父争吵而离家独立谋生,住在贫民区。他恰巧耳闻了隔壁的德那第夫妇设计抢劫冉阿让的诡计而报告了当地的警官沙威。德那第被捕后,马吕斯因他是救父恩人而不愿出庭作证,一走了之,而冉阿让和珂赛特也不见了。
原来冉阿让怕行踪被沙威发觉而搬迁到卜吕梅街。马吕斯找到了珂赛特的新址,俩人相见后互诉衷肠。马吕斯回外祖父家要求他同意自己和珂赛特的婚事遭到拒绝,这个喊马吕斯的父亲为土匪的老保王党人怎么也不能同意心爱的外孙娶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与此同时,因拉马克将军之死而激化的政治斗争演变成了一场人民暴动。
马吕斯倾向于共和,参加了街垒战,并寄给珂赛特一封诀别信。收信后的冉阿让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听任马吕斯死去,这样他将永远与珂赛特幸福生活在一起;一是想法救出马吕斯,让他们俩成婚,而他将失去珂赛特,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冉阿让选择了后者。在街垒旁,他释放了充当暗探混进起义队伍的宿敌沙威。他背负受伤昏迷的马吕斯进入巴黎迷宫般的下水道,在那里遇到了德那第。黑暗中德那第误认他是一个欲毁尸灭迹的杀人犯,并偷偷撕下马吕斯的一块衣服以作为将来勒索的物证。刚出下水道的冉阿让再次落入沙威手中,沙威放了他。沙威深感人类的法律规范和最高的仁爱原则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他不能完全倾向任何一方,信念崩溃后的沙威跳河自杀了。
复元后的马吕斯与外祖父和好,和珂赛特结成美满眷属。冉阿让向马吕斯讲了自己的苦役犯身份,却没有说自己所有的善行,老人被疏远,并在孤苦中迅速衰弱下去。德那第找到马吕斯揭发冉阿让是“杀人犯”,拿出破布片作证,并证明冉阿让就是德高望重的马德兰。醒悟后的的马吕斯带着珂赛特重新回到了这个苦役犯身旁,而冉阿让却在他们的怀抱中离开了人世。
《悲惨世界》 是法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有 “社会史诗” 之称。它作为人类智慧宝库中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小说被搬上银幕,冉阿让、米里哀主教等作品中的人物也理所当然地跻身于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之中。

《悲惨世界》

长篇小说。法国雨果著。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农村失业青年,为救亲人免于饿死,方欲偷窃一块面包,即被抓住,判了5年徒刑,又因几次企图越狱,累加刑至19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无人愿雇佣或留宿。不久又因偷盗善良的卞福汝主教的银餐具被捕,幸蒙主教为之辩解,得以无事。临行主教且以银餐具相赠,使他深受感动,立志为善。5年后他改名换姓在一滨海小城发迹,被选为市长,努力改善其工厂工人生活待遇,很得人心。后他为避免另一释放犯被诬为冉阿让而自首被捕,嗣后又为营救妓女芳汀的孤女珂赛特再度潜逃,携带她一同来到巴黎,隐居女修道院内,抚育她成人。1832年革命中,起义群众抓住了政府密探沙威,决定立即处决。冉阿让在执刑时却悄悄放走了他。革命失败后,沙威再度捉住冉阿让,终因受良心谴责,自觉平生作恶甚多,不能再恩将仇报,于是自杀身亡。后来,珂赛特幸福地与爱人结合,老人则孤独而平静地去世。作品渗透了人道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广阔画面,具有史诗的规模。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在现实主义中融合着浪漫主义特征。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中译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