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5 惠施约前370—前310战国哲学家,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宋国人。曾为魏惠王相。为人博学善辩。与庄子交游甚笃,惠施死,庄子感叹再无可与言之人。著作已佚,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其中以《庄子·天下》所记惠施的十个命题较为系统。在这十个命题中,惠施论述了事物的存在在时间 (如今昔等)、空间 (如大小、高下、南北等)上的相对性,分析了事物的同异关系,认为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最后得出了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在事物的同异关系中,惠施强调同一的一面,主张合万物之异,因而他的学说被称作“合同异”。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和同一性,而忽视事物质的差别性和相对稳定性,使惠施走向了相对主义。 062 惠施约前370—前310他的 “合同异”命题(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及许多其他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所提出的“小一”学说,是我国古代与墨家学派相近的原子论。 019 惠施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天下》篇曾记载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反映了惠施对自然界的一些看法,也是研究惠施的逻辑思想的主要依据。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他肯定了万物之“至大”和 “至小”都是无限的,同时也揭了 “大一”和“小一”的内涵。“大同异”和“小同异”是说明万物之间皆有同异,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时也揭示二者的内涵。至于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题,反映了惠施对客观世界的时空关系是具相对性的看法,同时也揭示了概念间的某些区别、联系和转化,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但由于他没有明确指出各种时空概念的确定性和相对转化的具体条件,也为相对意义的诡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Huishi中国先秦名家代表人物。战国时宋国人,庄子好友。游说于诸国,曾为魏相。博学善辩,书载“学富五车”。与人论天地风雨,“遍为万物说”,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学术基本观点为“合同异”,与名家另一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离坚白”观点相对立。他认为,具体事物之间的同异是“小同异”,而天下之物谓其相同皆有相同之处,谓其相异则皆有相异之外,这是“大同异”,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他夸大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进而得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他提出的其他一些命题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其学说著名于当时,对于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所贡献。 惠施约前370—前318战国时哲学家,名学代表人物。宋国人,庄子好友,以善辩著名。曾任梁相。创“合异同”之说,与孙公龙“离坚白”之论相对。认为具体事物之间的同异是“小同异”,天下之物则有“大同异”,否认“同”与“异”概念的确定性。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时间上方生方死,空间上“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以此类推,万物无所差别,“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其学说与儒、墨、杨(朱)、秉(公孙龙)并列为五。著作已佚,《庄子》、《荀子》、《吕氏春秋》中载有其言行事迹。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宋国人。庄子好友。曾任魏国国相,主张联齐楚抗秦,推行“合纵”。博学善辩。基本观点为“合同异”,与公孙龙“离坚白” 的主张相对立。抹煞事物间的差别,否认“同”和“异” 的概念的确定性。认为具体事物之间的同异是“小同异”,而天下之物谓其相同则皆有相同之处,谓其相异则皆有相异之处,这是“大同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物方生方死”,一切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进而得出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注意到矛盾的统一,但夸大了事物相对的同一性。又提出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命题,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惠施约前370~前310名家代表人物。又称 “惠子” 。战国时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他博学善辩,提出 “合同异” 与公孙龙代表的 “离坚白” 观点相对立。认为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具体事物之间的同异是 “小同异” ,而天下之物谓其相同则皆有相异之处,这是 “大同异” ,从而否认 “同” 和 “异” 概念的确定性,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提出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等论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学说在当时影响甚大,“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对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汉书· 艺文志》 载有 《惠子》 一篇,已佚。有关他的事迹言行主要散见于 《庄子》 、《荀子》 、《吕氏春秋》等书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