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9 意1早期指意见、意念。《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的“意”指主观意见。《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即要使人的意念真实无妄,必须首先达到“知”的境界。《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迎)志,是为得之。”认为解释《诗》不可片言只语曲解内容,要用自己的意会领悟《诗》作者之志。《墨子·经说上》: “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即只有通过实际活动,人的设想才能实现。(2)真正作为哲学范畴则在魏晋时代,指本意。王弼对《周易》所讲的言、象、意的关系作了玄学的解释。认为“忘象者,及得意者也; 忘言者,及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周易略例·明象》),否定图象、语言而求神秘的本“意”。宋明理学家对“意”作了各自的解释。朱熹说:“意者,心之所发也”。(《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意是心念之发。明末刘宗周却以为意不是心之所发,而是先天蕴藏于心的,“故意蕴于心,非心之所发也”(《列子全书·语录》)。 意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意见、意念、本意。孔方主张“毋意”,以便灵活掌握实际情况。《大学》提出以“知”制“意”,使之真实无妄。后期墨家以“意”为认识论范畴,认为由“意”达“知”有个过程。魏晋时期有“言意之辨”:王弼主张“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欧阳建认为“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因而言可尽意。宋儒重新解意,朱熹以意为心之所发,有思量运用之义。明末刘宗周等人认为,意为人之意念,非心之所发。 意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兴趣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是人对现实的审美体验、认识、评价和趣味。构成了艺术创作的主导方面和中心内容。参见“哲学”中的“意”。 意yi(一)连词,用于抉择问句的后一分句之首,表示抉择,相当于“还是”。“意亦”同此。如: ❶子之义将匿耶,意将以告人乎? (《墨子·耕柱》“意”句:你的主张打算隐藏起来呢,还是打算把它告诉别人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