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识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意识流yishiliu

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一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运用这一创作方法的著名作家有《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喧嚣与骚动》的作者福克纳等。
“意识流”本是个心理学术语,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一八八四年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按詹姆斯的观点,人的意识永远处于不停的“流动”之中,将它分成许多碎块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它的本来面目。这种观点被引进艺术创作之后就形成了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意识流”具有如下特征:❶不去关心客观事物,只面向内心世界。这派作家挖空心思捕捉心理活动的流程,将各种各样恍惚迷离、飘忽不定的思绪、意象、幻觉、感受呈现出来。这样展现在人面前的就完全是一个主观心理世界。现实生活在这里仅仅是作为人物主观感受的媒介而存在的,它在意识的渗透、变形之后,已完全不再是客观状态了,它被分割成若干心理现象折射出来的碎块。
❷强调文学呈现心理活动的原发性特征,注重表现那些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因而使作品艰涩难读。
“意识流”创作方法完全以主观心理规律为原则来写作,因此它有着若干经常运用的技巧。一是自由联想。在创作过程中让联想和想象自由驰骋,不加任何引导或限制,并将这联想的结果如实写进作品。二是内心独白,即“从思想或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里的直接引述”。“内心独白”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中早已有之。但以往人们是用这种技巧呈现自觉的意识,而在意识流文学中,“内心独白”主要是用来引发、表现无意识心理状态的。
“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而且使人费解,因此很快就消沉了。但“意识流”作为一种技巧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门类的现代艺术中,它大大扩大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这种技巧对于促进文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有其不容抹杀的积极意义。

意识流

又译“意识之流”。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最先使用这一术语,指人的原始混沌的感觉,它不断流动着,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把他所注意的部分挑选出来而构成自己的世界。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实在的。后来“意识流”遂成为西方现代文艺许多部门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参见“文学”中的“意识流”。

意识流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中,是对思维活动流变状态的指称,强调其川流不息、变化不定的特点。他假定,纯粹经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素材,它是原始的混沌状态的意识总体,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串联的,而是连续的、流动的,所以称作思想流或意识流最为贴切。这种意识流有五个特点:(一)是个人内心独有的;(二)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三)是连续不断的;(四)同独立于思想之外的对象相对应;(五)对于对象有选择性。每个人根据他自己的选择从连续的意识流中截取出他所注意的部分,就构成他自己的经验世界。
詹姆士的意识流概念以后被广泛运用于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尤其在文学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