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慈悲Cibei梵文Maitri-Karuna的意译。古印度宗教道德用语。其含义是说,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叫 “慈”(与乐);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 “悲”(拔苦)。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宣称: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乘佛教以此作为异于小乘,进入世间 “普度众生”的重要依据,故曰: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同书卷二十记载,大乘佛教有三种慈悲:❶“众生缘慈悲”,为小悲,指对众生的慈悲,此为凡夫的慈悲; 慈悲佛教术语,指造福众生的品德。“慈”为爱护众生,给予众生欢乐;“悲”为怜悯众生,使众生脱离苦难。《大智度论》卷27:“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乘佛教以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因此大乘佛教的修行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要普度众生。慈悲亦是普度众生的动力。佛和菩萨对有情众生无差别的大慈大悲的慈悲观的提出,使佛教从个人业报学说转向要对社会苦难负责的普度众生学说。实际上奠定了大乘佛教伦理观的基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