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慧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慧远334—416

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出身仕宦家庭,少年游学洛阳等地,博览儒道典籍。后师事*释道安,出家为僧,精研般若性空之学,颇受道安器重。后随师至襄阳。公元379年襄阳被苻丕所破,慧远即经荆州,展转到了庐山。在庐山的30多年,他讲经论道,培养弟子,邀请西来经师译经,与全国名僧密切往来,与上层统治者深相交结,遂使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慧远一生的佛教活动,虽然主要在庐山,但并不限于庐山。他以江东禅法无闻,遂遣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求法,取得不少梵文经籍。听到*龟兹罗什大师至长安,即致书通好,并就大乘要义,往复问答。庐山僧人入关就学者亦颇多。曾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来庐山,重译《阿毗昙心论》,请天竺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沙门佛陀跋陀罗(觉贤)至庐山译《达摩多罗禅经》等。慧远著述甚多,主要代表作除已佚失的《法性论》外,现存最重要者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根应论》、《三根论》和《大智论钞序》等。


慧远523—592

隋时高僧。敦煌(甘肃敦煌)人,本姓李。13岁投泽州(治丹川,在今山西晋城东北)僧思禅师出家,居清化寺。后即专从《地论》学名僧、地论师南道系第三代传人法上受学,广涉经论,深解妙理,尤精《地论》。齐幼主承光二年(578),周武灭齐,将毁齐地佛法,齐地学僧集中于邺(河南安阳东北),议谋废法之日,不少名僧惧不敢言,独慧远挺身而出,与帝争辩。周武既已毁法,慧远即遁隐汲郡(河南汲县东北)西山,禅讲不辍。及隋文帝即位,复在洛阳弘扬佛法。开皇七年(587 )敕召当时六大高僧入关,慧远为其中之一。后居长安净影寺,四方投学者700余人。开皇十二年(592)与大臣李德林同月卒,终年70岁。隋文帝为之罢朝,惋叹“国失二宝矣”。慧远为地论师南道系著名学者,常讲《十地》,随讲出疏,撰有《地持疏》 5卷,《十地疏》10卷等,又撰《大乘义章》14卷,合249科,一本地论师说,简料各家。其在隋唐,弟子见于记载者多至19人,灵璨(548—618)、慧迁(548—626)均精《地论》。


慧远

唐代名僧。*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大师弟子。他从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多年,得其奥旨。隋大业中吉藏入京,慧远追随左右,继续研习三论。入唐则分座讲授,代师统众,成为吉藏门下最为杰出的弟子。后移住蓝田(陕西蓝田县西)悟真寺,敷传法化,并不时到长安宣讲,声动京国。吉藏以后,慧远继承师说,在长安一带弘扬三论,影响甚大。唐永徽中犹在,后不知所终。

048 慧远

他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秕耳”。继承道安的本无义。认为“至极(涅槃、法性)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主张“形尽神不灭”,认为神的变化是“潜相传写”,象火之传薪,“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主张佛、儒调和,认为“释迦之与尧孔,发致不殊,断可知矣”。“虽曰道殊,所归一也”。桓玄曾命沙门尽敬王者,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出家是方外之宾”,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故“不得与世典同礼”,不应致敬王者。宣扬因果报应学说,认为福与祸是由每个人无明(指愚昧)、贪爱所引起的,“无明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


083 慧远334—416

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幼学儒,善老庄之学。21岁听讲《般若经》,遂与弟慧持出家为道安弟子。尤精般若性空之学。年24始登坛讲说,听众悦服。后辞别道安,入庐山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西出流沙,远求众经。闻有西僧来华,便殷勤咨访相邀。多次延请西域高僧来庐山译经弘法。由是中观、戒律、禅、教诸典以及关中胜义,均仗其热忱而流播南地。一时名僧多聚庐山,各地清信之士亦多望风来集。元兴元年(402)与刘遗民等在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隐居庐山历30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寂后门下著名文士谢灵运为撰文立碑。著有《大智度论要略》、《大乘大义章》、《法性论》等。门下弟子甚众。著名的有慧持、慧观、僧济、道祖、昙邕、僧彻等。

慧远334—417

东晋僧人。佛学家、诗人。俗姓贾。雁门楼烦 (今属山西宁武) 人。永和十年 (354年),听名僧道安说法,乃弃而学佛,出家太行恒山(今属河北阳曲),为道安弟子。后奉道安之命,南下弘法。太元六年 (381年),赴庐山,居东林寺讲学。秉承师风,既阐大乘般若学,又倡小乘禅学;以玄学、儒学通佛学,调和三者之间的冲突;又主张佛教内部各派融洽无争。常与名士陶潜、译经家鸠摩罗什书信往还,讨论学问。邀入华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等至庐山译经。弟子从学甚众,名播远近。元兴元年(402年),与刘遗民等共建 “莲社” (亦称“白莲社”)于庐山,在佛前发誓,愿往生生于西方净土,成为“净土宗”的始祖。曾针对桓玄“汰沙门”之令,提出“沙门不敬王者论”,并阐述佛家形尽而神灭,佛法身永恒存在,加以抵制。又强调加强宗教修持,重视净土轮回。孜孜为道,志在弘法,是继道安之后又一位影响久远的佛学大师。居庐山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踪,常以虎溪为界。著论、序、铭、赞、书、诗等甚丰,尤以《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法性论》 为著名。后人辑为 《庐山集》。弟子著名者有慧观、法安、道祖等。今庐山仍有“莲社” 遗迹,成为后人纪念其文化贡献的场所。

慧远

❶慧远(334—416)。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与弟投道安门下,精“般若性空”之学,曾著《法性论》,认为“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后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相传曾建莲社,倡净土往生,与刘遗民等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往生西方净土,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调和儒、佛两家在礼制方面的矛盾,强调灵魂不灭,因果轮回思想。此外还著有经序、书信、铭赞等,主要收于《弘明集》、《广弘明集》中。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昙邕等。
❷慧远(523—592)。北周、隋初僧人。俗姓李,敦煌人,常居净影寺,著有《大乘义章》等。

慧远334—416

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博通六经”。后“尤善老庄”。21岁拜道安为师,听讲《般若经》,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粃耳”,精于“般若性空”之学,年24开始讲《般若经》,为便于听者理解,“乃引《庄子》义为连类”。后辞别道安,于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元兴元年(402)与刘遗民等123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据传说还在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倡“弥勒净土法门”,宣称人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承道安的本无义,所著《法性论》认为“至极(涅槃·法性)以不变为性,得性体极为宗”。元兴二年(403),桓玄下令“沙汰沙门”,命沙门尽敬王者,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出家是方外之宾”,“不得与世典同礼”,“不应致敬王者”。论说“形尽神不灭”,著《明极应论》、《三极论》等,阐发灵魂不死,因果轮回。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昙邕、道祖等。又北周、隋初一僧人亦名慧远(523—592)。据《续高僧传》卷8载,俗姓李。敦煌人,后迁居上党高都(治所在今山西晋城)。13岁出家。反对周武帝灭佛,隐于三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西山,三年间诵《法华经》、 《维摩经》等。大象二年(580)北周静帝恢复佛法,住讲少林寺。隋开皇七年(587),住兴善寺,后另立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700余人。开皇十二年(592)敕主译经,刊定辞义。著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

慧远523~592

北周、隋初僧人。俗姓李。敦煌人,后迁居上党高都(今山西晋城)。幼丧其父,与叔同居。13岁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出家。16岁随湛律师往邺(今河北临漳),博读大小乘经论,尤重于大乘。后从大隐律师听《四分律》,学成返回高都清化寺。北周武帝废佛时,隐于汲郡西山。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静帝恢复佛教,遂住讲于少林寺。隋开皇七的(公元587年),文帝敕召天下大德六人,慧远即位列其一,至京师敕住大兴善寺。后以大兴善寺法会繁盛,文帝又在京城东南隅敦化坊幽静之处另立净影寺,慧远即移寺在此,常居讲说,当时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春,敕主译经,刊定辞义。同年卒于净影寺,享年七十。著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共二十部一百余卷。

慧远334—416

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 (今山西代县) 人。博览群书,尤善《易》、《庄》、《老》。后拜释道安为师,精于“般若性空”之学。发扬“法性不变论”,称“法性”是常住不变的、永恒的本体。它“无所从生,靡所不生; 于诸所生,而无不生”。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