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月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月三时间:三月初二至初四 300 三月三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指阴历三月初三,是日,杀猪宰牛,祭灶君、祀山神,扫寨驱鬼。数日内禁止外人进寨,谓之封寨。如有违者,要向村民谢罪并出钱重新扫寨。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纪念自己的远古祖先、英雄人物、喜庆新生和赞美生活的传统吉祥节日。因为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所以叫作“三月三”。 三月三旧时阴历三月初三日,朝鲜族妇女有踏青的习俗。这天到郊外吃花糕、花煎饼,唱 《数花歌》即赞美各种花卉的民歌,此歌在朝鲜族女性民歌中形成诸多歌谣群。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 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齐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月三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现全杂志社有20人,其中副编审三人,编辑4人,其他工作人员13人,其中壮族占85%。现有壮、汉文两种版本。汉文版创刊于1983年,以繁荣民族文学,培养民族作者为宗旨。国内外发行,最高发行量达50多万册。至1991年底已经出版78期。设有“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民族作家之窗”、“刘三姐新歌台”、“民族文化论坛”等栏目。培养了 一批壮族作者,发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其中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的有《寻找太阳的母亲》(韦其麟)、《 卜万斤》(苏长仙、韦以强)等4篇,获广西铜鼓奖2篇,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奖的9篇,获广西太阳石文学奖1篇,获广西青年文学创作奖1篇。总共获省级以上优秀作品奖18篇,其中获奖壮族作者14人。壮文版创刊于1987年,以培养壮文的文学作者,繁荣壮族文学为宗旨。主要栏目有“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美丽的南疆”、“情歌集锦”、“壮乡歌台”等栏目,深受读者欢迎。 三月三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壮、苗、侗、水、瑶、畲、布依、毛南、仫佬等民族。时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不同民族是日习俗不同。壮族此日有赶歌圩、搭歌棚之俗。男女青年在三月三以各种形式谈情说爱。侗族此日有抢花炮、斗牛等习俗。瑶族是日为歌节。 三月三流行于壮、侗、布依、仫佬、毛南、苗、瑶、畲等民族中的传统节日。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名。壮族又称“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是日,食用枫叶与糯米做成的黑色饭,以避邪祛疾,并要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用对歌、碰蛋、抛绣球等形式来谈情说爱。侗族传说为纪念桥生和良英这对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而双双投潭殉情,才有此节。节期5天,有抢花炮、斗牛、吹笙唱歌、谈情说爱等活动。畲族视该日为谷米生日,食乌米饭。瑶族于是日唱序歌、散歌、茶歌及诉苦歌、谢仙歌。黎族称为“孚念节”,老人主持祭祖,预祝打猎和旱山芋丰收,青年人相聚以歌觅友,互赠礼品。因过此节的民族多、人口众、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所以很吸引人,因而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歌舞节。每年阴历三月三这天,苗族人尤其是青年人,穿上盛装,姑娘们戴上银首饰,集中到约定的地方参加对歌、跳舞。青年男女在对歌中找情人,谈恋爱,尽情欢乐。 三月三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壮、苗、侗、水、瑶、畲、布依、毛南、仫佬等民族。时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不同民族是日习俗不同。壮族此日有赶歌圩、搭歌棚之俗,男女青年在三月三以各种形式谈情说爱,侗族此日有抢花炮、斗牛等习俗、瑶族是日为歌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