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戊戌变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6 戊戌变法

见10247条。


247 戊戌变法

亦称“戊戌维新”。1898年(光绪24年,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康有为、梁启超等,4月在北京发动来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6月,由侍讲学士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号召“变法图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严复等在各地组织学会,创设学堂、报馆,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98年4月,康有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倡设保国会。康曾多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主张,得到军机大臣翁同和和湖南巡抚陈宝箴等的支持。光绪帝接受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先后颁布数十道变法诏令。在政治上,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准满人自谋生计;广开言路,提倡上书言事。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实业,奖励发明和著作;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举办农会、商会。在军事方面,裁减绿营,重练海军。在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考试策论;设立学堂、译书局,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变法遭到顽固守旧的后党坚决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康、梁亡命日本,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Wuxu bianfa

发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又称戊戌维新。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正在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联络1300多(又说500多)举人签名,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绝代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5月29日和6月30日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都察院仅代呈“第三书”,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康有为的上书活动引起了帝党的注意,帝师翁同 (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亲往会晤,并与之多次通信,商讨变法事宜。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软弱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来实现其政治目的,于是两派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变法运动。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12道新政诏书,请在皇族中威望很高的恭亲王奕 面陈皇帝,奕訢断然拒绝。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为变法运动制造舆论,团结力量,培养人才。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11月中旬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每10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维新派和帝党的变法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上海《强学报》也因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而停刊。但维新风气已开,难以遏抑。8月维新人士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请梁启超任主笔。10月严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两报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影响深远,是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1897年至189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聚湖南长沙,开展维新运动。他们创办《湘学报》(初名《湘学新报》)、《湘报》,宣传爱国救亡,提倡西学,倡言民权;组织南学会,联络官绅士商,以“收群谋之益”;开办时务学堂,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培养变法中坚。在维新派的努力和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的维新运动蓬勃开展,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1895至1897年,维新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33个、学堂17所、报馆9家、书局2家,共计51个。到1898年增为300多个,表明维新变法运动已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维新派的变法活动,特别是舆论宣传活动,引起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憎恨和恐慌,于是双方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和“要不要改变封建教育制度”三方面展开。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以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批判“禁锢人心”的科举制度。经过论战,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迅即向光绪皇帝上“第五书”,痛言“瓜分豆剖”的危机局势,建议变法。书呈工部,格未上达。1898年1月康有为应诏上《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请大誓群臣以定国是,开制度局以定新制,别开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局以行新法,各省设民政局,实行地方自治。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妥议具奏”,总理衙门却遵照慈禧太后旨意将折中建议逐条驳回。4月,康有为怂动御史李盛铎在京发起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政治性团体保国会。此前此后有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关学会、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士大夫经常集会,议论时政,变法空气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变法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和进呈所著书籍,阐述变法理论,规划变法步骤,提出具体变法建议。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陆续发布几十道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传播的新政诏令,并罢黜一批顽固大臣,擢拔一批维新人士。9月4日诏令将阻挠新政的怀塔布、许应骙等“礼部六堂官”全部革职。次日,擢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4人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宜。光绪帝的一系列变法举措受到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一时“欢声雷动”,变法运动达到高潮。同时,维新派和守旧派、帝党和后党的矛盾和斗争也迅速加剧。光绪帝罢黜“礼部六堂官”后,满族亲贵环跪于慈禧太后面前,指责光绪帝妄变祖宗之法,请太后训政。怀塔布、杨崇伊等陆续到天津和直隶总督荣禄密商废立之事。9月18日杨崇伊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次日下午,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匆匆赶回皇宫,严密控制光绪帝。21日光绪帝被迫发布诏书,宣布即日起太后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同时,袁世凯又密报说康有为、谭嗣同等有围锢太后、诛杀荣禄的密谋。于是京中大肆搜捕维新党人。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推翻。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兴起,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它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年轻知识分子总结失败教训,走上革命道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的校牌

戊戌变法

又称戊戌维新。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向光绪帝联合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以“变法图强”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同时,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先后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处创办《时务报》、《湘报》、《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企图在中国自上而下的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目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占旅大,企图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于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八日(1898年1月29日)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具体措施。三月,康有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毅然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自八月初六(9月21日)的103天间颁布维新法令,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各方面内容。维新运动,冲破了清朝禁例,变法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伙宣扬“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决反对维新变法,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破坏和镇压。八月初六(9月21日)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杨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又称“戊戌维新”。1898年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是年为旧历戊戌年,故名。《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图强主张。随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创办报刊、开办学堂、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运动渐趋高涨。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于12月到次年2月,连连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维新的紧迫性,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并提出实行变法的具体措施,得到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支持。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并颁布数十条有关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诏令。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极力反对变法,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志士,取消变法措施,康、梁亡命日本。变法失败。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试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们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试图在不动摇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漠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还幻想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这就注定了变法的必然失败,参见“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书名。翦伯赞等编。4册。系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1册为专著、日记; 第2册为上谕、奏议、书牍; 第3册为论著、报纸评论、报纸新闻、译稿; 第4册为传记、年谱、杂录、诗选、学会等组织、戊戌百日维新运动大事表、书目解题。为研究戊戌变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本资料。

戊戌变法

书名,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出版。全书四章,通过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阐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及其失败。肯定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变法领导人物在运动中的一定功绩,同时指出戊戌政变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在变法时期曾起过进步作用的康、梁等继续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倒退成保皇派,遭到历史的唾弃,是建国后较早出版的全面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专著。作者胡滨,又名胡福采,江西人。1927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青岛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出版的专著还有《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译著有《列强对华外交(1894—1990)》、《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北京的隐士》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