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才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28 才性

才,材质; 性,人之本性。孟子以人生来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为性,故认为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的一致。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南宋朱熹说:“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四书章句集注》)。清戴震则以才为性的外在表现,“才质者,性之所呈也” (《孟子字义疏证·才》)。这一范畴亦为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指才能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才性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才,材质;性,人之本性。指材质与本性的关系。先秦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端,故人生而为善,且才与性一致。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认为才有善与不善之别,而性则无不善。南宋朱熹认为性善才亦善,才与性均为先天的能力。清颜元认为:“性、情、才皆善”。清戴震认为,才是性的外在表现:“才质者,性之所呈也。”参见“才性之辨”。

才性

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才,才质;人之本性。孟子提出“尽才”说,认为“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是一致的。朱熹解释道:“孟子言才,正如言性。”(《朱子语类》卷59)三国魏晋时期有才性之辨,钟会撰《四本论》,其说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云:“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晋人袁准《才性论》认为,才性即质用。他说:“性言其质,才名其用。”宋儒亦重才性之辨,程颐以气论才,他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18)才性之别是天、气之别,“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桶者才也。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同上书,卷19)朱熹认为,“才犹材质,人之能也。”(《孟子集注·告子上》)“以性而言,则才与情非有不善也。特气质之禀不齐,是以才有所拘,情有所循,而不能一于义理耳。”(同上书)清初唐甄以火之明与光喻性与才,他说:“人有性,性有才,如火有明,明有光。” (《潜书·性才》)戴震以气化释性才,认为气化生人生物,“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孟子字义疏证》“才”字条)。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家关于才性问题的探讨,对于深化人的社会本质及德才关系的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