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9 扬雄前58—18西汉语言学家、文学家。亦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少即好学,善作辞赋。但口吃不能剧谈,遂以文章名世。博览强记先秦古籍,多识古文奇字,好古而乐道,通晓训诂。作《训纂篇》以续《苍颉篇》,凡34章,2040字,将童蒙识字教本发展为文字训诂之作;仿《论语》作《法言》,阐发先秦诸子的语言学说; 又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13卷,记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于训诂领域别开生面,为后世语言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堪称中国小学的创始人。 036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主张一切言论都应以“五经”为准则,进而鄙薄词赋,谓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共4卷,最为详备。 076 扬雄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无为的“玄”的基础上,认为“玄”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不赞同老庄的消极无为的人生观,而一方面认定天道自然无为,另一方面承认人事积极有为,礼义法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死问题上,提出有生必有死,是“自然之道”。在人性论上,既反对孟子“性善论”,也反对荀子“性恶论”,而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因此特别强调“学习”和“修性”的重要性。他把人分为“众人”、“贤人”、“圣人”三等,“圣人”能完全自觉地“去恶迁善”; 而“贤人”能按“礼义”来择善而从之;至于“众人”所追求的只是生命与富贵,于善恶都无所择。他承袭“五伦五常”的道德观,用阴阳学说来论证封建道德规范的永恒性。“夫妇、父子、君臣、长幼、朋友”这“五伦”是“天地之经”,肯定了“尊尊为君,卑卑为臣”的君臣之制。在道德修养上,认为“仁,宅也;义,路也; 礼,服也; 智,烛也; 信,符也”,要人们按仁、义、礼、智、信办事,取四重(重言、行、貌、好),去四轻(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华实”相符,就会成为有贤德的君子。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特别强调教化的作用。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开创性,给宋明理学思想以很大的影响。 038 扬雄前53—公元18或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字子玄。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提出“玄”支配天文、地理、人事:“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认为“玄”发布阴阳二气,生成天地和宇宙万物。主张事物有因循,有变化:“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训”。提出“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承认事物的对立和转化:“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极寒生热,极热生寒。”指出“新故更代,阴阳迭循”但他又用三分法把事物的变化机械地划分为九个阶段,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塞进它以“九”为基础的数的格式中。否认神怪与长生不死。指出“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认为事情的成败,虽有客观因素的作用,决定的因素还是人。在知行方面,强调行的重要:“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也,为众人。”哲学著作有 《太玄》、《法言》。 036 扬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仿《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两书中多有逻辑辩说与类推问题。认为辩言应事辞相称,不在虚辞,“事事辞称则经”。强调言要有验,做到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如言无验,则为虚妄之说。将辩分为“大辩”、“小辩”。主张以儒家经典易、书、礼、诗、春秋五经为大辩的标准,“舍斯,辩亦小矣”。认为大辩则言必有中,小辩则为𫎝𫎝之说;大辩由 “多闻见”而为“至识”; 小辩则因“多闻见”而陷于“迷识”。要求辩说应从大辩,不能取小辩。是连珠体的创启者。但所作连珠多已散佚,今仅存两首于《艺文类聚》中。 扬雄前53—前18YangXiong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时好学,喜爱辞赋,性恬淡寡言,不慕荣利。40岁后,经友人推荐,任给事黄门郎,侍从祭祀游猎。历仕成、哀、平三世,一直官位卑微。因不满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局面,埋头著书。王莽称帝后,搜杀异己,扬雄校书天禄阁,因恐惧而投阁自杀,未死。后召以为大夫。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 (今四川)人。一作 “杨雄”,《汉书》作 “扬雄”,清人段玉裁考证,“扬”应作“杨”。少时好学,喜爱辞赋,性恬淡寡言,不慕荣利。成帝时为郎,给事黄门。王莽时任大中大夫,校书天禄阁,因恐惧而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以为大夫。文学成就以辞赋为主。曾作《甘泉》、《羽猎》、《河东》、《长杨》等辞赋十二篇。描写了天子的宫殿、苑囿、祭祀、游猎之盛,篇末寄以讽谏,对汉末现实有所批评。较有特色的是 《解嘲》、《酒箴》、《逐贫赋》三篇作品,或假托主客问答,或杂以嘲戏,或托物咏怀,抒发了正直之士不见容于世的愤懑,暴露了贤愚不分、险恶污秽的现实。明人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Yangxiong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幼即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剧谈,遂默而好深湛之思。少壮之时,喜好辞赋。30余岁时,游京师,先为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吏,后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好古而乐道”,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晚年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专心著述,仿 《论语》作 《法言》,仿 《易经》作 《太玄》。提出以 “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否定神仙方术的迷信观念。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反对老子绝仁弃义、绝灭礼学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又不恪守儒家的一家之言。批评庄周、杨朱荡而不法,墨翟、晏婴俭而废礼,申不害和韩非险而无比,驺衍遇而不信,对各家道德论都有独立见解。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的,“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他十分注重后天的学习和修养。“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修养善性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认为“仁”是宅,“义”是路,“礼”是服,“智”是烛,“信”是符,要求人们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按仁义礼智行事。欲修成君子,还必须“取四重,去四轻”。“四重”为:“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经”是:“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谣”。人在言、行、貌、好四方面能取“四重”,去“四轻”,就合乎“礼的要求。其伦理思想独具特色。《汉书·扬雄传》:“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赞,则必度越诸子矣。”主要著作除《法言》、《太玄》外,还有语言学著作《方言》、《训纂》等。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 扬雄前53—公元18Yangxiong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 成都人。少而好学, 知识渊博。40岁后始游京师, 被喜爱辞赋的汉成帝召入宫廷, 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他曾校书天禄阁,作过吹捧王莽的 《剧秦美新》, 招致后人讥议。 扬雄前53~前18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和语言学家。有时也写作 “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小时就爱好学习,博闻广识,尤其好辞赋,但口吃不善说话。出身贫寒,不爱奉迎,不慕富贵。40岁到京城,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很欣赏他的文采,召为门下吏。成帝时召入宫,写了 《羽猎赋》、《甘泉赋》,封黄门郎给事。他一生不得志,官职一直很低微,又耿直不愿与权贵为伍。王莽称帝时他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后受牵连差点被捕。他一生创作丰富,但大多是模拟作品。比如他的 《甘泉赋》、《羽猎赋》就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内容也写天子祭祀场面的浩大,极力夸饰。他的 《太玄赋》模拟 《周易》,《法言》模仿《论语》。他学识渊博,在模拟中有创造。他的赋更流畅,文辞华美,气魄雄大。晚年他认为赋是 “雕虫篆刻”,还提出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对后代影响很大。他还著有《训纂》、《方言》等语言文字著作。《方言》是中国第 一部记载各地方言的著作,保留了古代很多语言材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语言文学。明人辑有 《扬子云集》。 扬雄前58—18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成章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升为大夫,为学博闻强记,多识古文奇字,通晓训诂,著述甚富。所著《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为研究古代方言的重要资料。又编有字书《训纂篇》。此外尚有哲学方面著述《法言》、《太玄》及文学著作多种。 扬雄前53—后18又作“杨雄”。《汉书》作“扬雄”。清段玉裁考证,“扬”应作“杨”。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郎、给事黄门,王莽时任大中大夫,校书天禄阁。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所作《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多以司马相如赋为蓝本,在文学上开了模拟风气,然并不逊色。晚年认为辞赋不能起“讽谏”作用,转而研究哲学。提出了“玄”作为世界万物根源的学说,驳斥神仙方术的迷信;社会伦理方面,反对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语言学方面,著有《方言》,为研究西汉各地方言的重要资料。其文学观点,如强调原道、宗经征圣等,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较大。明人辑有《杨子云集》。参见“哲学”中的“扬雄”。 扬雄即“杨雄”。《汉书》本传作扬雄,清段玉裁考证,“扬”应为“杨”。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以文章名世。早年作《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等,以讽汉帝。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转而研究经学。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哲学上,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它“摛措阴阳而发气”,阴阳之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太玄·摛》)。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提出“自然之道”即是“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法言·君子》),否定了当时神仙方术的长生不死的迷信观念。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了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的道德学说,“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特别强调修养的重要,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的,经过后天的修养才能发展善性,成为善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重视行为实践,“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为,为众人。”(同上)提出以圣人是非为是非的评判标准,“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强调人要自爱、自敬,“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主要著作除《法言》、《太玄》之外,还有语言学著作《方言》、《训纂篇》等。著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扬雄扬雄前53—18西汉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作为古文美学家的扬雄,主要致力于赋的创作和研究。他早年曾沉溺辞赋写作,摹仿司马相如,构思遣辞,力求写得沉博绝丽,虽自有其特点,却使辞赋创作走上了模拟因袭的道路。随着思想的发展变化,他晚年一反以前对赋的偏爱,指出汉赋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妨害了文学讽谏作用的发挥:“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讽),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汉书·扬雄传》)就是说,赋家尽管意在讽谏,但由于作品极力铺陈,“侈丽闳衍”,只能起到欲讽反劝的效果。因而悔其少作,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自以为“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这种对浮夸文风批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扬雄并未全盘否定赋体文学,他从思想与艺术两方面将赋体分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两大类,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他所要否定的实际上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详见“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条》)。在《法言》等文章里,扬雄还提出要宗经,征圣等观点。主张以经书作为言语的典范、行动的规则。“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无)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法言·吾子》)与此相应,他反对过分文饰,主张华实相符:“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这些思想,对后世刘勰,韩愈等都产生了影响。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从小即好学博览、酷爱辞赋。家贫而不慕富贵,口吃而敏于深思。《汉书》本传记载:“年四十馀,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成帝初召入宫,任给事黄门郎。官职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时受人牵累坠阁自杀未遂,后复被召为大夫。扬雄早期即以辞赋闻名。其辞赋每以司马相如为式,效《子虚》、《上林》而作《羽猎》、《甘泉》诸赋,所以后世有“扬马”之誉。还有《解嘲》《酒箴》和《逐贫赋》。《逐贫赋》“呼贫与语”,发泄怨愤,抒惆怅失志之情,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赋。晚年认为作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典为典范。对作赋和后代的文论有很大影响。辞赋之外,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哲学思想。散文方面还有一些优美政论文,创立了“连珠体”。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明人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扬雄扬雄前53~后18西汉文学家,经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 (今郫县) 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汉成帝时自蜀游京师,以文名被召见,后用为郎,给事黄厅,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年老转为大夫。专精著述,辞章、小学、经学兼长,著作甚丰。作《长扬》、《甘泉》、《河东》、《羽猎》诸赋,形式上仿屈原、司马相如,影响颇大。后鄙辞赋曰“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经学,作 《法言》、《太玄》,提出以 “玄” 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性,驳斥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 “绝仁弃义” 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语言学方面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述西汉时各地方言,又续 《仓颉篇》,编成《训纂篇》。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集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收其赋、箴共4卷。今郫县有扬雄墓。 扬雄前53~公元18西汉末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语文学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又作杨雄,字子云。年十余,自蜀至京师游。成帝时,经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推荐, 待诏承明之庭,除给事黄门郎,曾奏《甘泉》、《河东》、《校猎》 (或作 《羽猎》) 《长杨》诸赋以讽谏。王莽时,先校书天禄阁,后召为大夫。曾因甄寻、刘棻案牵连,跳天禄阁自杀未遂。又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他少而好学,不为章句,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非其意虽富贵不事。然口吃不能剧谈,唯以文章名世。在文学方面, 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后来主张一切言论者应以《五经》为准,转而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在哲学方面,以传莫大于《论语》而作《法言》, 以经莫大于《易》而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说。他强调应该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在社会伦理方面,不赞成老庄学派“绝仁弃义”的观点,主张“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在语言学方面,他搜集整理汉代各地方言,撰成《方言》一书,又继《仓颉》而作《训纂》,均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著作。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他的赋、箴收集为四卷。 扬雄前53~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自幼家贫好学,学问渊博。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新朝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但善写文章。作赋12篇。以《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为著名,形式上多模仿司马相如,但也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色,气魄比较雄伟,行文也较流畅,因此得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另有《解嘲》一文,辞锋尖锐,挺拔有力,具有纵横家的气势和风格。扬雄晚年不满于辞赋“劝百讽一”的传统,认为辞赋是“壮夫不为”的“童子雕虫篆刻”。乃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在《法言》中他将赋分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见解。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另有《训纂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所著《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