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拓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拓本从铜器、碑碣上墨拓摹印下来的文字或图象。《隋书·经籍志》: “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拓制的方法是将纸受湿蒙于铜器或碑碣上,铺毡捶击,再用棉包蘸墨打印,即得墨本。用白宣纸蘸油烟墨拓印,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为“乌金拓”; 用薄纸蘸松烟墨拓印,墨色轻浅的,称为“蝉翼拓”;用朱砂拓印的叫“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为“初拓”。传世拓本,以敦煌发现的唐初拓《温泉铭》及《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为最早。今有影印本。 拓本Tuoben以湿纸覆在石刻或金、铜等器物上,再用墨或其他颜色椎拓而成的文字或图像,称为“拓本”。 拓本又称“脱本”。用纸从碑刻、铜器上捶拓下来的文字或图象。方法是用受湿宣纸蒙覆在碑刻器物上,用墨色捶打。用油烟墨拓的,乌黑泛光,称“乌金拓”;用松烟墨拓的,色青而淡,称“蝉翼拓”;用朱色拓的称“朱拓”。拓本以旧拓(初拓)最为珍贵。 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为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刻碑上,椎之,使宣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 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 “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 “朱拓”; 碑石初成,或刚出时所拓的称 “初拓”。 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碑为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刻碑上,椎之,使宣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有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时所拓的称“初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