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baiwujiao
人们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古代,由于人们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无法了解它们运动的客观规律,只有走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寻求解释,把某些物神化,赋予它们以超自然的、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从而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如雷鸣人们称它为“雷神”,河流泛滥人们称它为“水神”等等。这些“神”,本来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为支配人的力量,这就形成了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类似的拜物教观念。例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的形式,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起来了。商品在市场上能否卖得出去,是否能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发财致富,这些不受商品生产者本人控制的市场关系,却对商品生产者起着决定的作用。当人们还不能从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揭示出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时,就必然把商品关系神化,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观念。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在不断发展,交换已经由偶然的、个别的现象,变成经常性的、常见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市场。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表现价值的等价物就从个别的、特殊的、一般的发展到货币形态。作为货币的金银本来也是商品中的一分子,只是由于在商品交换的实践中,一切商品都同金或银发生等价关系,由金或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以它为媒介去换取别的商品。这样,金银才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被物的形式所掩盖。因为一旦金银成了货币,它就成为人类劳动的化身,这就给人们一种假象,好象金银一出现就是人类一切劳动的直接化身。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换成货币,货币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人们对商品的崇拜转化成对货币的崇拜,产生货币拜物教。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拜物教随之转化为资本拜物教。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但是,资本在运动中采取了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并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中带来剩余价值。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货币、生产资料、商品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本身具有增殖的魔力。这种把资本视为物并披上神秘化外衣的错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运动中更加强化了。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来看,似乎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所有,而为资本所有,是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来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又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等,又使这个神秘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好象利润不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而是资本家本身“劳动”的果实。利息不仅与生产过程无关,而且与流通过程无关,直接表现为G——G′,好象货币具有自身增殖的能力。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49页)
与此同时,由于有了土地所有权就能获得地租,这又进一步把资本关系神秘化了。因为在这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好象不是直接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自然物土地联系在一起。在资本——利润(或更隐蔽的形式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三位一体的公式中,社会关系的物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最终被割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完全被掩盖起来了,资本本身具有了神奇的增殖能力,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总是极力宣扬神秘的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拜物教的实质和产生的条件。“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4页)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原始社会最早宗教形式之一。在神灵观念尚未明确产生以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有意志的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加以崇拜。崇拜对象可以是自然物(树木、石头等),也可以是人造物(工具、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