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按察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按察使官名。唐代始置,此后宋、明、清各代均置。掌察州县刑狱和官吏考核。《历代官制概略》: “按察使:官名。唐初仿汉剌使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 (公元711年) 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 (公元732年) 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剌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初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的前身,但与唐代的观察使任务不同。金代承宋提点刑狱之名设提刑使,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仍用唐代之名,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复称提刑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与承宣布政使为两司,掌一省刑名,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遂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设按察使,为正三品官,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其直属的署内事务官与布政司同。惟多一知事,掌勘察刑名,为正八品。凡两司直属官或置或否,各省并不一致,视事务的繁简而定。按察使名义上虽以刑名按劾为其主要职掌,事实上全省政务仍布政使共同负责。”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元年 (公元713年)》: “ (六月)丙戌,复置右御史台,督察诸州; 罢诸道按察使。” 《清史稿·职官志》: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1人 (正三品)。其属: 经历司经历,(正七品); 知事,(正八品);照磨所照磨,(正九品); 司狱司司狱,(从九品); 各1人。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审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按察使官名。唐朝贞观初仿汉刺史制度,遣使巡视地方,考核吏治,始有巡抚、按察之名。景云二年(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后改名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实际上道一级的行政长官,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以后节度使也往往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之外设提点刑狱,为后世按察使前身。金改提刑使为按察使。掌一路之刑法和官吏考核,职能与唐代按察使已不相同。元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长官,又称臬台或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别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期以后渐成巡抚属官。清代也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