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挽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挽歌

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 《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薤露》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曰: “蒿里谁家地?聚殓精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后演变为文人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歌,以寄哀思。如张说《右丞相苏公挽歌》:“路泣群官送,山嘶驷马回。佳辰无白日,宾阁有青苔。”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苍苍古原上,含酸一悲哭,峨峨开新茔,异口同哀声。”亦有文人晚年为自己写挽歌的,如晋陆机、陶潜等皆有晚年自作挽歌。

挽歌

古时用于送葬的乐歌。也就是牵扶灵柩的人唱的歌。最早的挽歌,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 “吴子伐齐,将战,齐将公孙夏命其徒歌虞嫔。”孔颖达解释: “虞嫔者,谓启嫔将虞之歌也,今人谓之挽歌。”可见虞嫔为最早挽歌歌名。《通志略·礼略四》: “汉高帝时,齐王田横自杀,其故吏不敢哭泣,但随柩叙哀。而后代相承,以为挽歌。”至少在西汉时期,挽歌已用于送葬仪式。自魏晋延及隋唐,执绋者挽歌更是流行。《晋书·礼志》: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挽歌已正式进入宫廷丧礼。

挽歌

哈萨克族独特、古老的丧事习俗之一,是由死者妻子、女儿、儿(兄弟)媳妇和近亲女性表达悲哀心情的具有诗歌韵律并有固定曲调的歌。如果死者是部落头人则全阿吾勒的妇女都要唱。歌词的内容一般是死者生前的业绩、行为、特长、性格、贡献、所遭受的磨难、遗孤的悲哀心情等,甚至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乘骑和马鞭都可作为挽歌的内容。唱挽歌者将死者比作眼珠、星星、月亮,并将其死比做化为飞鸟飞向天空。挽歌的悲哀曲调和歌词可以寄托亲人及慰唁者的哀思。一般都是在有悼唁者场合唱,在过三、七、四十等祭日之前,死者家中的挽歌是不断的。也曾有过在过周年祭日前每日的日出日落唱两次挽歌的习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