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捺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捺钵

辽国的行营称捺钵。《辽史·营卫志上》: “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 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捺钵

辽皇帝在各地所设的行营。辽朝皇帝保持契丹族游牧狩猎的风俗,“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秋冬避严寒,春夏避酷暑,随水草游牧,一年四季各有行在之所,为区别都城上京的宫帐斡鲁朵,而得名,意即“行在”、“行营”。圣宗以后,渐形成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春捺钵,在长春州鸭子问泺(今吉林大安西北)钓鱼捕雁;夏捺钵,无定所,常在庆州吐儿山(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游猎狩鹰;秋捺钵,在永州伏虎林(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每岁四时,周而复始。皇帝每次巡狩,皆由契丹及汉人大臣、官员、士卒扈从,并召集会议,商讨军国大政,随时处理北面官、帐、部族、兵机、武铨、群牧等事务。

捺钵

又称“纳钵”。辽代国君的行营。相当于汉语的“行在”。参阅《辽史·营卫志上》。

捺钵

亦作“纳钵”。契丹语意为“行在”,即皇帝的行营。《辽史·营卫志》载:“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 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契丹人本以畜牧渔猎为生,“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建国后,仍保持这种习俗。皇帝四时捺钵也与此有关。据考,辽代四时捺钵,至圣宗时方成定制,始有固定的地点、行动和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鸭子河泺,进行钓鱼和捕鹅;夏捺钵,在吐儿山,进行避暑、游猎,并与臣僚议国事;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进行射鹿及猎虎。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进行避寒、校猎讲武、与臣僚议国事,并接待外国聘使。辽帝四时捺钵,北、南臣僚扈从,随时讨论决定军国要政,一时成为国家军政中心。

捺钵

一作“纳钵”。契丹语音译,犹汉语“行在”,即皇帝行营。《辽史·营卫志》:“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又称:“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大抵至圣宗时,四时捺钵始有固定地点和制度, 春捺钵主要是捕鹅、钩鱼,秋捺钵射鹿、虎,夏捺钵避暑,冬捺钵避寒,每岁四时,周而复始。辽帝四时巡守, 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及汉人枢密院、中书省一些官员随行,并在夏冬捺钵与北、南大臣共议国事,或接受使节朝贡,故又是辽朝决定军政大事的中心。金朝、元朝相沿,有驻夏、驻冬之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