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排中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排中律paizhonglu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表示为:A或者非A。在传统逻辑中排中律有下列4种含义:❶作为事物规律的排中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没有第三种可能。
❷作为思维规律的排中律,其含义是一个判断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无第三种可能。
❸作为人们认识活动规范性规律的排中律,其意义是任何人不应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以免出现“模棱两可”之说。
❹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 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某一思想。作为后两种含义的排中律也称为排中律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出现混乱。排中律要求思维保持明确性,但不排除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
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 (F(x)∨⇁F(x))
(读作对任一个体x,x有性质F或它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在现代某些非标准逻辑分支(如量子逻辑、多值逻辑、构造逻辑)中,排中律不再成立。

排中律Paizhonglu

思维规律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真的。这里的“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公式中的“A”和“非A”表示互相否定的思想,“A或者非A”说的是在A和非A两个思想中必有真实的,也即不能同假。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如果要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作出断定,那就必须承认其中有真实的,而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模棱两可”。所谓“模棱两可”,即指在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作断定同时予以否定。“模棱两可”的错误常常以一种比较曲折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其表现之一是在一个论域中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之间,杜撰出一个所谓中间概念。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既否定“A”,又否定“非A”。其表现之二是对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表面上不置可否,而是提出一个所谓的中间判断。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通过中间判断来否定原来的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排中律作为一条思维规律, 它必须是在人们对相互否定的思想有所断定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其次,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同时否定”,二是否定的对象为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最后,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对“A”和“非A”作断定时并不要求具体肯定哪一个。

排中律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指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同假,必有一真没有第三种可能。要求对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称为“两不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