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排中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排中律paizhonglu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表示为:A或者非A。在传统逻辑中排中律有下列4种含义:❶作为事物规律的排中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没有第三种可能。 排中律Paizhonglu思维规律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真的。这里的“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公式中的“A”和“非A”表示互相否定的思想,“A或者非A”说的是在A和非A两个思想中必有真实的,也即不能同假。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如果要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作出断定,那就必须承认其中有真实的,而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模棱两可”。所谓“模棱两可”,即指在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作断定同时予以否定。“模棱两可”的错误常常以一种比较曲折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其表现之一是在一个论域中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之间,杜撰出一个所谓中间概念。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既否定“A”,又否定“非A”。其表现之二是对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表面上不置可否,而是提出一个所谓的中间判断。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通过中间判断来否定原来的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排中律作为一条思维规律, 它必须是在人们对相互否定的思想有所断定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其次,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同时否定”,二是否定的对象为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最后,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对“A”和“非A”作断定时并不要求具体肯定哪一个。 排中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指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同假,必有一真没有第三种可能。要求对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称为“两不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