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排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排箫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唐以来的石刻、壁画及随葬陶俑中多见吹奏排箫的形象。宋以后只用于宫廷雅乐。其形制古书记载多有不同,大约有多种规格。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箫,竹制,编管13,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最长的22.5厘米,最短的5.1厘米。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伎乐所用排箫,大部分竹管长短一致,如249窟、257窟。但也有竹管不一致的,如251窟、301窟。唐代以后,其竹管大多长短一致,如154窟、159窟、18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赛姆石窟壁画中也有描绘。 排箫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称为“箫”。用竹管所造,亦有少数用玉管。古制有大小两种。大者二十三管,管长一尺四寸,又称为 “䇾 ” 或“籁”; 小者十六管,管长一尺二寸,又称为 “筊”,其声悠扬而似凤鸣。宫廷中用以演奏雅乐者,多为十六管者。其中十二管为十二律吕之正声,余四管为四清声。排列顺序为,长管音浊,排在两边; 短管音清,排在中间。左八管为阳均之声,右八管为阴均之声。诸箫管皆无旁出之孔。又可分为有底、无底两种。有底者,系用蜡蜜封住箫管底部,以所封蜡蜜的多少,以定其音之高低。无蜡蜜封底者,又称之为“洞箫”。古人极重视箫,称其“为诸管乐之首,汇声音清浊之大成”。十六管之箫,又可以应编钟、编磬之十六声,同时奏之。除十六管之排箫用于雅乐之外,还有各种多管排箫。十管者,长二尺,相传为舜所造。十二管者,又称为“筊”,以应十二律吕之声。十三管者,为鼓吹箫,历代鼓吹部多用之。十七管者,为清乐及教坊俗乐所用。二十一管者,又称“短箫”,中间七管为七音正声,左七管为清音,右七管为浊音,亦为燕乐及鼓吹乐用之。二十四管者,称为“雅箫”,倍十二律吕之声, 亦用于演奏雅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