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控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控制control为改善系统的行为、维持系统的稳定或使系统达到预定状态而对系统施加的信号或操作。习惯上称该系统为受控系统,称对它施加控制作用的系统为控制器。二者构成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例如内燃机和调速器构成的系统、人-机系统、生物等。复杂系统为维持系统的“生存”,系统内必须包含相应的控制,即它们必须是控制系统。生物为维持物种的生存还必须以遗传的方式实现对后代的控制。研究控制时注重控制信号或信息的产生和传输而忽略它们的载体和所需的能量。维纳(N. Wiener)及其合作者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负反馈是控制的主要方式。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信号经过适当的环节送回系统对原来的输入进行调整。例如在图中预先指定了系统输出的期望值(或函数)r(t)而系统的实际输出为y(t),此二者之间常有误差e(t)=r(t)-y(t),此时控制的目的在于使e(t)趋于零,这种控制称为负反馈控制。如r(t)为常数(例如恒温箱的设定温度),此类控制称为调节。如r(t)是时间函数(例如经济发展计划或空战时敌机的轨迹),则称为跟踪。 负反馈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中以状态这一概念代表系统内部的动态变化(见控制理论),并指出: 把状态的信息反馈给系统进行控制,其效果优于输出信息的反馈。前者称为状态反馈,后者称为输出反馈。前者尤其适于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指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出使某一指标泛函达到极值的控制函数。当系统受到随机干扰时,需先将反馈信号进行滤波才能实现最优控制,这类控制问题称为随机控制。根据具体情况,最优控制有不同类型。例如要求在指定时间内产量达到预定值或要求达到预定产量所需时间最短。前者称为终端控制,后者称为最小时间控制。 一些系统所处的环境常有较大变化, 例如加工厂原料成分的变化, 则系统应相应地改变自身的一些参数。这类问题称为适应控制。一些复杂系统, “控制器”具有学习功能。例如政府部门要对当前经济的实绩做出评价, 再根据评价结果对(未来)政策做适当的调整, 改进经济系统, 同时政府部门学习到新的知识, 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这类控制系统称为学习系统。 控制支配、驾驭。自然形成的和人工研制的“有组织的调整系统”中,施控主体为达到预定目标,对受控客体施加的 一种能动作用。它是由作用者、传递者、被作用者三个元素组成,根据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变化,对系统的运行进行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之保持某种稳定的状态。 控制控制是包含制约、制控、牵制等在内的概念,在领导过程中控制还有监督的含义。这里的制约是指在领导过程中方方面面相互牵制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控制来调节和平衡的。所谓控制系指平衡组织各个方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兼顾各个方面、各自部分特殊目的的一种手段。制控在领导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人和事的制控。人的制控主要是指对决策者的制控,事的制控主要指对决策人的具体决策的制控。在对人的制控中,制控者一般不介入具体决策过程,决策者被授予全权,以自己荣誉、地位、前途、财产以致生命代表党和人民向控制者负责,是通过赏罚、升降、任免等,以及包括物质方面奖惩实现。对事的制控中,制控一般通过批准、同意、否决、阻止等形式介入,直接干预决策人的决策。前者属非常规控制,后者属常规制控。对人的制控有利于决策者主动性发挥,但在决策者素质不高时,要把握决策合理性不如对事制控有效。对事的制控虽能避免或减少偏离职能目的的决策,但不利于发挥决策者主动性和创造性,且易导致决策者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常规制控事事要取得上级批准,必然降低决策效率和速度,但因规范化、制度化,易把握且行之有度。非常规制控只偶尔干预,对决策效率速度影响小,但因它常处动态之中,实施难于把握。究竟采取那种,需根据领导系统所需达到目的而定,但最好二者结合,并在不同领导层次分出主次。所谓牵制系指领导过程中,各个方面、各部分因牵连而影响或阻碍的相互制约关系。牵制不同整合,整合是通过另一种因素介入,使几种不同的目的趋于协调。另一种因素是劝戒。所以,整合是通过劝戒实现的。牵制不诉诸于劝戒,更多与决策程序有关,在一些情况下,领导者作出重大决策,须经一定会议批准,此可谓牵制。牵制形式很多,如会鉴、审批、通报、监督等皆是它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牵制与整合相关连。人们要使牵制者对被牵制者发生作用,就不可能离开整合。整合可以促进牵制者履行牵制职能。整合是劝善戒恶,能激发决策者的负责精神和尽职热情; 牵制纯是防患性的,是切削,剔除,阻止发生,而非增益。牵制能防止不合理决策的出笼或实施,但牵制的增加与工作量、机构、人员、时间的增加成正比,必然影响决策效率速度。故牵制一定要防止复杂化。 控制使控制系统改变自己的运动和进入某种状态的作用和过程。如由于驾驶室中的操纵作用,一辆汽车可以到达一个特定的空间位置,可以沿着某特定的方向以特定速率行驶。控制系统包含控制装置、被控对象、直接信息通道和反馈信息通道诸要素,是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有各种控制系统,如机器系统、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等。控制装置在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联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目的性,并通过适当的调节过程把被控对象引入这一目的所要求的状态和过程。控制装置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控制就是选定加于被控对象上的一种作用,选择它的一种状态,以实现系统与环境的相对平衡,使系统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控制过程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使用为前提,控制装置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信号选取或改变控制作用,以决定被控对象的状态和行为。可分为维持系统稳定的控制、完成一定程序的控制、随动和最优化控制等。对于人工系统还可分为自动控制与非自动控制。控制概念在古代和近代科学中已经使用,只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维纳创立了控制论以后它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科学的系统的研究。这不仅促进了工程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部门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对目的性、因果性、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等哲学问题的研究。 控制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控制是要使其对象(称为被控物体)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使其某种功能达到可能的相对更好的状态,或向某种预期功能发展。被控制物体是人造系统,则更好的状态由设计者的目的而定;若被控制物体是生物,目的是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则其更好的状态是增进其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