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摩尼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摩尼教

3世纪在古波斯兴起的宗教。因其创始人摩尼而得名。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米尼教等。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思替教等思想而形成其独特信仰。崇拜四大尊严; 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等为主要经典; 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实行教阶制。约6至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后经甘肃向汉族地区传播。回鹘曾于唐宝应元年(762)定之为国教。唐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应回鹘之请下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又在长江流域荆、洪、扬、越各州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立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宋时对摩尼教防范甚严。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经元明而逐渐与其他教派相融合。到清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见于文献记载。

219 摩尼教

创于古代伊朗的宗教之一。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3世纪时由摩尼(Mani,215或216—约276)所创。在萨珊王朝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形成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摩尼自称上帝选派的最后一位先知,主张善恶二元论,称宇宙间有善神(又名光明之神)和恶神(又名黑暗之神),世界原由善神所创,但已被恶神腐蚀。该教崇奉四大尊严,以《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教义完备,组织森严。3—15世纪在亚、非、欧广大地区流行。大约在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有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长安,是为汉族地区传教之始。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应回鹘之请,下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在长江流域荆、洪、扬、越各州以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也建立寺庙。武宗灭佛,殃及摩尼教,乃转而成为秘密宗教。五代梁末陈州母乙即利用发动起义,北宋方腊起义,亦有摩尼教参加,宋朝称其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后期与其他教派互相融合,到清代,已不成其为独立教派。

摩尼教

宗教流派。亦称“明教”、“末尼教”、“牟尼教”、“明尊教”。3世纪时古代伊朗人摩尼创立。以《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等为主要经典。约六世纪传入中国新疆一带,唐时甚盛。五代以后因被农民秘密起义所利用,受到压制,后渐渐依附于道教及其他宗教,而不独立存在。

摩尼教

旧译“明教”、“末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3世纪由摩尼创立。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的思想资料而成。主张善(光明)恶(黑暗)二元论,认为只有独身禁欲、济贫赈匮,死后才能进入天堂。相信光明战胜黑暗,善神战胜恶神。摩尼被害后,一部分门徒逃往叙利亚、埃及、中亚等地,继续传布摩尼教,不久又传入欧洲。7世纪末传入中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寺,又在长江流域各州及洛阳、太原立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摩尼教同受打击,遂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


摩尼教

见“宗教”中的“摩尼教”。

摩尼教

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三世纪古波斯 (今伊朗),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摩尼 (约216—277) 从小受到犹太系基督徒派别的影响,24岁时创立摩尼教,得到波斯新建的萨珊王朝国王的庇护,该教得以广泛传播。在公元274年以后,摩尼教被宣布为异端,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摩尼教的经典是摩尼用东方阿拉美文的叙利亚文所著的《彻尽方法根源智经》、《律藏经》、《秘密法藏经》等。摩尼教的教义被称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 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二宗系指世界的二个本源,三际是讲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摩尼在世时对教徒规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摩尼教的戒律概括为“三封”和“十戒”。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说谎言; 手封是对行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坏事; 胸封是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称为阴部封,即要戒制淫欲。在三封中特别重视的是不杀生和禁淫欲。十诫是:❶不拜偶像;
❷不妄语;
❸不贪欲;
❹不杀生;
❺不奸淫;
❻不偷盗;
❼不欺诈或托言魔术;
❽不二心或不疑念;
❾不怠惰;
❿每日进行4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摩尼教的主要祭祀是纪念教祖殉教的比玛祭,每年一度,在3月中举行。约6至7世纪,摩尼教首先传入我国新疆,后传入内地,又被称为“明教”、“明尊教”、“食菜事魔”。该教在唐代时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经元、明而逐渐与其他教派融合,明代初期统治者禁止摩尼教。这个宗教经过从唐以后历代与佛、道等的长期融合、变化,已逐渐从朝野记载中消失。

摩尼教

又译为牟尼教、忙你教、末尼教,因崇拜“明神”,又意译为“明教”、“明尊教”。为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240年左右,唐朝前期传入中国。其教义主要提倡“二宗”、“三际”,认为宇宙存在明、暗二神,明神为善,暗神为恶,互相交斗。认为世界存在三个时期,即初际、中际、后际。“初际”为善恶并立时期,“中际”为恶胜于善,需要改造时期,“后际”为善胜于恶,善恶各归其位的时期。要求教徒修行为善,弃暗从明。其经典主要有《二宗经》、《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等。摩尼始创时,只有7部经典,后又将7部经典摘要为1部《二宗经》,原文为《沙卜拉干》(Sabuhragan)。其后弟子们著文解经,摩尼教经不断增加。教规制定:教徒们日食一餐,不吃荤菜,只吃素菜,饮牛羊乳,以清心静欲为本。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登里可汗派兵助唐平乱,得见摩尼教主教——大慕阇,将他与四名弟子请至回鹘汗国传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回鹘汗国统一西域后,摩尼教庭在高昌、焉耆、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疏勒设有五个教区,以焉耆教区为中心。回鹘汗国灭亡,高昌回鹘汗国前期,高昌成为摩尼教的中心。9世纪末,高昌回鹘可汗改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摩尼教受到排斥和禁止,逐渐衰落和消失。近代吐鲁番发现有上万件摩尼教文献和许多摩尼教寺院遗址。宋元时期,内地的福建、浙江、江西也盛行摩尼教,俗称“吃菜事魔”。北宋末年浙江的方腊起义,参加者即是“吃菜事魔”的摩尼教农民。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的口号,明神、弥勒佛都是摩尼教经典中的主神。此后的秘密结社——白莲教、白云教,都是摩尼教影响下产生的。

摩尼教

因崇拜“明神”,又意译为“明教”、“明尊教”。曹魏正始元年(240)左右,由波斯人摩尼创立。唐朝前期传入中国。其教义主要提倡“二宗”、“三际”。认为宇宙存在明、暗二神,明神为善,暗神为恶,互相交斗。认为世界存在三个时期,即初际、中际、后际。它要求教徒修行为善,弃恶从明。回纥登里可汗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将摩尼教主教请到回纥汗国传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9世纪末,高昌回鹘可汗改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摩尼教逐渐衰落和消失。宋元时期,福建、浙江、江西也盛行摩尼教。此后的秘密结社白莲教、白云教,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而产生。

摩尼教

波斯人摩尼(约216—276)在3世纪创立的宗教。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思想而形成的教义。宣传善恶二元论: 以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幸福,而恶人而须堕地狱。要求教徒弃富就贫,赈济贫困,独身禁欲、粗衣素食。该教攻击袄教高级祭司的腐化生活,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深得民心。初受沙普尔一世的保护,后遭萨桑王朝统治者和袄教祭司的镇压。摩尼死后,其教义迅速传至北非、南欧与亚洲的一些国家,部分教义曾被西方基督教的某些异端教派吸取并改造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