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诃婆罗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摩诃婆罗多》mohepoluoduo印度古代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4~公元4世纪,相传为广博仙人所作。全书共18篇,约10万“颂”。曾被认作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写的是古代勇武王的两个儿子,一名持国,一名般度,前者有百子,人称俱卢族;后者有5子,人称般度族。后来般度做了国王,在他死后,国事由持国掌管。般度5子长大,请求继承父位。持国长子难敌不肯,遂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历时18天的俱卢大战。俱卢族全军覆灭,般度长子坚战继位。后5兄弟登雪山修道,先后去世,并到达天堂。 《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一起被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的两座里程碑。这两大史诗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几乎家喻户晓,已成为印度民族骄傲的象征。《摩诃婆罗多》全诗共18篇,约10万颂(节),是世界上已知史诗中最长的一部。 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共18篇,附录1篇,有10万余颂,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主要故事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初。公元后最初几世纪趋于定型,并加上作者毗耶娑之名。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古代印度著名史诗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