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秋
又称捞秋,流行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摸秋始于何时已无记载,现在能见到这一风俗的最早记载,是清朝梁章矩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云:“鸠兹(今芜湖)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安徽的摸秋习俗现多存于皖南及皖西南各地。摸秋,一为祈求生育,它或为青年人摸摘瓜果相送,如黟县小伙子结伴到菜地偷瓜,将偷来的冬瓜、南瓜等送给新婚夫妇,祝愿他们生个象瓜一样结实的胖娃娃。宿松的青年男女多在节日夜晚结伴野游,有的潜入菜园瓜地,作“偷”摘瓜果棉桃之戏。有好事者,扮成“送子娘娘”,头戴珠冠,身穿彩服,怀抱冬瓜饰成的婴儿,用鼓乐相随,笙箫伴奏,送与新婚夫妇或缺子之家,俗称“麒麟送子”,以博取接子人家的盛宴款待。或为妇女亲自到田间摸摘瓜果,如旧时芜湖中秋夜,妇女结伴到瓜架间、豆棚下,随意摸索,得南瓜者宜得男,得扁豆者宜得女;铜陵人则认为只要摸到红的果实,均可视为添喜得子之意。一为预测人生的命运与年成。芜湖人认为摸到白扁豆者,为夫妻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之意。六安、金寨等地人认为摸到大椒要害眼,摸到高粱是钱串子,财运好。铜陵人则以摸取瓜果的顺利与否来预测人生的顺利或多舛。休宁人摸摘瓜果、苞芦之类,每人仅限一种,意为占卜运气。肥东乡村少年,以村为单位组织火把比赛,尽兴归来,按照旧习,每人还得摸点农作物,如棉桃、大椒、花生等,俗说摸到什么来年什么就丰收。
摸秋,各地都有共同的“八月十五摸秋不为偷”一句谚语,因此凡丢了“秋”的人家,不管丢了多少,也不叫骂。有的还故意遗“秋”引“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