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撒拉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撒拉族撒拉族人口为8万多人,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但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059 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拉尔。史称撒剌儿、沙喇簇、撒拉回等。人口为87697人 (1990年),多数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临夏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少数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使用撒拉语,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1954年3月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5月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 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毗邻地区。人口69102人(1982年)。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通用汉文。信奉伊斯兰教。有丰富别致的民族文化艺术,1954年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成立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生产、生活得到稳步发展。 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省东南部循化、化隆及甘肃省积石山等地。人口69,102人(1982年)。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通用汉语文。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又有“老教”和“新教”之分。经济以农业为主,园艺业发达,多数人家都有大小不等的果园。善歌,说唱艺术丰富多采。妇女喜爱刺绣。解放后建立1个自治县,又与保安族、东乡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县。经过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制度。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多种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撒拉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元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刺”、“沙剌簇”、“撒刺”,清时称“萨拉”、“萨拉尔”、“撒拉儿”等。旧时官文书和私人记述中称“撒拉回”、“循回”等。建国后,依据本民族自称和他族相称,正式定名为“撒拉族”。由13世纪(元代)迁入循化地区的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与周围汉、回等族长期融合而形成。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撒拉族有3762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县。 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现有8.7万多人(1990年)。其先民是元代从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辗转迁徙至青海来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无文字,多用汉文,有部分人懂藏语。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园艺发达,盛产梨、杏、葡萄、枣、核桃、花椒等,循化地区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尤以鸡蛋皮核桃著名。信奉伊斯兰教,解放前教派较多。民间文学发达。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间曲调十分优美动听。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旧称“撒拉回”。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省东南部循化、化隆及甘肃省积石山等地。69,102人(1982)。由元代(十三世纪)迁入循化地区的撒马尔罕人( 一说为土库曼人)与周围汉、回、蒙古等族长期融合而成。其祖先与突厥有渊源关系。元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刺”、“沙剌簇”、“撒刺”, 清时称“萨拉”、“萨拉尔”、“撒拉儿”等。元、明、清王朝在其地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八年(1730)置循化营(后改为厅)进行直接统治。清时与汉、回、东乡等族一起反封建的斗争从未停止。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与地方官僚资本相结合, 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操撒拉语,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通用汉语文。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又有“老教”和“新教”之分。经济以农业为主,园艺业发达,多数人家都有大小不等的果园。善歌,说唱艺术丰富多采。妇女喜爱刺绣。解放后建立一个自治县, 又与保安族、东乡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县。经过社会改革,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制度。由于兴修黄丰、永丰和孟达水库等水利工程, 农田灌溉面积扩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化隆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口为104503人(2000),其中男53715人,女5078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4人;大学本科529人;大学专科950人;中专1961人;高中2552人;初中10362人;小学34189人;扫盲班2854人;未上过学4018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4463人;采掘业11人;制造业126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0人;建筑业5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39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17人;金融、保险业15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4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9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38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78人;专业技术人员158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5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4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445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22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无本民族文字。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青稞、荞麦、马铃薯等4种农作物。盛产梨、杏、葡萄、苹果、露仁核桃、鸡蛋核桃、红辣椒等7种经济作物。 撒拉族繁衍生息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南黄河岸边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少量分布在毗邻的化隆、西宁和甘肃的积石山、夏河等地,人口共约8.77万人(1990年)。有本民族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语作为书面交际工具。自称 “撒拉尔” ,是13世纪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与藏、汉、蒙、回等族长期相处融合发展而成。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使循化成为青海著名的 “瓜果之乡” ,所产花木、露仁、核桃、苹果驰名远近。信仰伊斯兰教,其风俗习惯与回族相似。节日除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外,还有本族的 “拜拉特夜” 、“法蒂玛” 节和 “盖德尔” 节。“花儿”是一种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曲调婉转动听。民间文学有《桃花姑娘》 、《采赛尔》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