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敦煌汉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敦煌汉简指本世纪初以来在甘肃河西疏勒河流域汉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竹、木简牍,因最先发现于敦煌而得名。其中包括: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西北汉代烽燧遗址掘得汉简7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汉塞烽燧遗址中又掘得84枚,同时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采得1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夏鼐等在敦煌西北之小方盘城遗址附近掘得49枚,现藏台北市图书馆;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马圈湾掘得1217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1年,敦煌市博物馆在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采得76枚,现藏敦煌市博物馆;1986—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又陆续采得137枚,分别出土于马圈湾墩等地; 从1990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敦煌悬泉遗址进行发掘,到1991年12月初为止,发掘汉简15000多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目前为止,敦煌地区共发掘汉简约17390枚。这些汉简,有些有明确的纪年,从而使人们对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风貌以及汉王朝当年在河西边郡艰苦经营的情形,有了真切的了解,并为研究汉代河西屯戍活动及两汉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敦煌汉简甘肃敦煌县、玉门市、酒泉县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简牍总称。1907年斯坦因首次发现,至1981年共发现6批,总计2300多枚。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台湾和甘肃省博物馆。内容多为屯戍文书档案,还有《苍颉篇》、《急就篇》断简及历谱、兽医方等。是中国近代最早发现的汉代简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敦煌汉简自二十世纪初以来, 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汉塞烽燧遗址中共发现汉简约2 400余枚。其中包括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汉塞遗址中掘得汉简708枚, 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合著的《流沙坠简》,首次以汉文形式出版,从而引起轰动,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简牍学。1913年至1915年, 斯坦因在敦煌、酒泉汉塞又掘得汉简189枚。上述两批汉简,现存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城附近获汉简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 夏鼐、阎文儒在小方盘城发现汉简44枚,见夏氏《新获之敦煌汉简》、阎氏《河西考古记》,现藏台北图书馆。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马圈湾遗址发掘汉简1 217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1年, 敦煌县博物馆在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采得汉简76枚;此后,又陆续在悬泉、小方盘等地采集汉简137枚,均藏于敦煌市博物馆。上述1 420枚汉简,已收录于《敦煌汉简》和《敦煌汉简释文》中。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对研究汉代河西屯戍活动及两汉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正史、补史的学术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