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以明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以明道是中国古代关于文道关系的一种观点。意谓文学艺术以阐明、弘扬道德为目的。先由南北朝时刘勰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说明道——圣——文三者的关系。唐代柳宗元从文学的社会功能上强调“文以明道”。语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两文。他说:“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前者就作者而言,后者就读者而言。这“道”即“圣人之道”:“仆曾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时时读书,不忘圣人之道。”(《与杨晦之第二书》)他标举“圣人之道”,是为了改革社会,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世,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与“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观点相比,“文以明道”的提法似更准确些。 文以明道唐代柳宗元论文道关系的重要观点。语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两文。他说:“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这里从文学的社会功能上强调了“文以明道”。柳宗元的“道”的含义,和韩愈一样,指的是圣人之道。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说:“仆曾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在《与杨晦之第二书》中又说:“时时读书,不忘圣人之道”。但在学道的目的上又与韩愈不同,韩愈在于恢复“古道”;“愈之志在古道”(《答陈生书》),即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儒家的思想传统,。而柳宗元标举的“圣人之道”,则注重现实,他要用圣人之道改革社会,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他在《送徐从事北游序》中说:“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世,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可见,柳宗元要求的“文以明道”,则是用文为现实政治服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